求道九州_道藏/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道藏/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第1/6页)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四明洞天丹山间咏集

    经名: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元代曾坚、危素等编。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序

    沧海逸史临川曾坚撰

    四明山在东海上,山有四xue通,光晷天宇。澄霁望之,一如户牖。土人名之日石窗,故山以名。唐置州治今余姚,又因以明名郡。宋改庆元旧治,更置县。本朝升州而山属余姚,在州南百里。图则山麓祠宇观所刻也。其一日元建观之图,其二日唐迁观之图,盘言之则日四明山也。木玄虚云: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号日丹山赤水是也午按.山接大兰山,形势蟠结,周回三百八十里,有二百八十峰,高二百一十丈。常有云气覆冒於中,凡二十里不绝。二十里问名日过云,南曰云南,北日云北,山陇行三十里有峰日三台山,日屏风,日石屋,日云根。石屋,云根间有瀑布,如悬河旁,日潺湲洞。三台之侧有龙漱,后汉下那刘纲为上虞令,弃官同妻樊氏云翘居潺湲洞偶,从白君得仙卫,其上有洗药溪,学成会交友,登大兰山顶,攀巨杉升其上,一毕手别呼夫人,次之俱仙去,遣复山下,化为卧虎。后人名其山曰以奉其杞。榭日樊榭,梁隐者孔佑仍居之。尝视山谷中钱数百斛,樵者争取之,化为瓦砾。有鹿中矢来投佑,佑为牧豢,症。可复去。故祠侧建鹿亭。陈永定中,有放一建观,因其旧祠,故日柯宇云。唐天宝亡一年;遣使梼祠,病其险远,劲道土奋街、、处士李建移置潺湲洞外,一市油水官。宋龙虎山=一华院昊君真阳,号混朴子,从一虚静张天师学,游历励此止一焉。徽宗一以凝神殿校籍,召不起。政和六年,韶大其观,建玉皇殿,书其榜而门日:丹山赤水洞天,封刘纲升玄明议真君,樊氏升真妙化元君,而混朴子授丹林郎。禁樵采,镯租赋。高宗丞相张魏公知其徒孔容,因表混朴子为真人,许岁度道士一人,以甲乙传次。嘉熙初元,理宗梼嗣於会稽之龙瑞官,竣事分金龙玉简藏焉。"今毛尊师永贞由三华嗣主之。山之木曰青棂树,其实味甘而不可伴破。山之兽曰鞠猴。唐咸通中谢遗尘隐此。陆龟蒙、皮日休时时往还,各赋诗九首,取以为题。宋陆游记之:余再以使事航海,出庆元洋,掠余姚,竟上者四,西望缥渺如轻云,插入天末。舟师指以相告日:大兰山也。至京师,适薛君毅夫由毛尊师所来,示予二图,想见其山川奇秀,思欲得相羊上下,从一二潇洒士,坐鹿亭,酌潺湲;呼鞠猴,一洗其尘土之累而吏役驱迫。昔者舟行,徒怅.望咨嗟而已。一近世士大夫汨於利达,上之不能效刘网脱屦簪绂,次之不能如皮陆忘形赋咏件宜乎,高世之士,椰榆哂唾而目其地曰洞天也。余故详其本末,使有志物外者,得以览观焉。

    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

    唐木玄虚僎唐贺知章注

    四明山名赤水天,灵踪圣迹自天然。

    二百八十峰相接,其问窟宅多神仙。

    按《记》云此山四面各有七十峰,计二百八十峰,相连如屏也。

    其山束面如惊浪,七十高峰列姻蟑。

    一条流水入勾章,二仙圣德彰兹养。

    二仙者,是董黯、鲍全。全有圣德之行,黯有孝道之功记云此乃四明山地仙俱出后汉时。

    秦皇神将有王鄞,驱山塞海溺其身。

    葬於水底不填筑,号作鄞江今见存。

    四明山名勾章,其江因鄞江,此通大洋也。

    大雷山前静水洞,谢眺曾居兹读诵。

    因名大慈属慈溪,泉源水脉皆相统。

    大雷山昔多禽兽,每有猎人常污触其洞问。后有神仙偶为大雷雨阻之,因而为名。晋汉时多有贤人得道之士,皆隐此山中。内亦有金鹞洞。

    数峰状似莲花叶,叶势与梨洲洞接。

    一派清泉下小溪,数百余家安活业。

    内有芙蓉峰与梨洲洞相近。晋时有兴子孙公戊进此山,见道边梨熟,因吃三两颗,便觉饱。再来寻,已失其所。后因名之。

    傍耸高峰形突兀,顶头石匣盛仙蜜。

    下有龙潭湛百寻,藏书石室深牢密。

    名蜜岩峰,上有石匣盛仙蜜。曾动星象,下有龙潭公私祷祀。向下更有一潭,名石质。潭内有石室,贮藏神仙秘典。禹时有逸士王真亲曾开看,甚奇异也。

    其山西南如奔牛,当烧次第相连钩。

    大峰小峰计七十,山足两岐通越洲。

    山脚下便是余姚、上虞两县,属赵洲,水陆皆通。

    伏龟山如鹦子状,隐岫嵯峨百般样。

    山中三朵五朵峰,仙人日日游其上。

    西南山多异状,兼有三五朵奇峰出没山岚中。

    汉时曾有张平子,驻前割木呈其仗。

    板木余残三五堆,紫金声色真神异。

    四角仞雕狮子守,尘劫虽移终不朽。

    毛竹千丛生涧边,药苗仙果般般有。

    汉时张子平曾割木於此山。有板木三五堆,作紫金色,常有云霞覆之。昔时张充曾见此板,得五寸,往见会稽太守令,割作蝴蝶,其木充天去也。

    翠岩中问有石壁,碍石遮云数千尺。

    内生异果能饱人,兼有涧泉通海脉。

    晋时葛仙翁到此山,涧中有鱼,长六七尺,仙仓以杖击之,勿见山神日:勿恰绿,涧水通大洋,此鱼常从海而来也。

    魏时有人杨德祖,路傍曾与山仙语。

    二仙把火觅金刀,像形刻字因兹起。

    杨德祖游此山,忽见一老人,云前行见二仙把火觅刀。可详之。德祖果见之,乃言两火是炎字,更觅金刀是到字,因名刻汉也。

    其山南面如驱羊,七十峰峦形列张。

    汉时刘阮迷七日,人间六代子孙亡。

    有刘阮二人同行探药,到仙家七日却回,人问已过三百年矣。归家犹见第七代子孙也。

    中有大池数亩地,xue内仙蛇常吐气。

    化为云雨作楼台,水应箪溪入数处。

    因水流出仙荤,故老人相传名荤汉是也。

    白岩瀑布如飞练,俱入紫溪流汗漫。

    中有一山如覆盆,林木交加华卉乱。

    两峰各名大小晦,蔽日阴沈轻雾翳。

    樵夫应则昔时游,石床数丈祥云益。

    宋时有应则入山,忽适巡境色秀丽,即复来,已不见。但冥晦不敢久住;因名大小晦。紫溪即白水近观。

    其问仙兽有犀牛,范颜捕得皮为裘。

    服之对面人不见,隐藏形质无踪由。

    梁时有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