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七章:皇上丞相评北疆 (第2/2页)
蛹,喝汤药不见起色,那日看病时,正好大运陛下在场,毫不犹豫为李大将军吸脓,大将军当时泣不成声言:永不相负,永不背叛朝廷。昔日场景,微臣也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我想李家人不会这么健忘吧。” “君子之誓,三世而斩,从大运皇帝,到我父皇天启皇帝,再到我,正好三代。从李天野大将军,到李柱国大将军,再到李问天大将军,李家掌舵人也换了三次了,昔日誓言不知还在不在。”接着刘兴又道:“丞相,你知道吗,这就是朝廷悲哀的地方,朝廷对于这拥有三十万彪悍兵马的军团的控制力居然要依靠军团首领的人品,换句话说,居然要靠道德廉耻来束缚他,这样不是太可笑了吗?”想起先皇告诉自己的秘密,早晚有一天,我要亲手毁了北疆,刘兴在心底发誓道。“人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就是这一代人靠得住,下一代人呢?未必。” “陛下高瞻远瞩,老臣不敏。臣明白了。所以,陛下派戎疆王去北疆,探一探北疆是否还是忠于朝廷?”王乾恍然大悟道。 “对,其实福王也可以,甚至说福王更合适,只是福王早已老迈,所在河南正是农民匪盗猖獗之地,万万不可脱身。”刘兴叹了一口气道:“多事之秋啊!” “哎,福王也好难啊。一生征战……” “谁让他是鸿烈大帝的血脉,千斤重担自然要挑于肩。”刘兴不以为然道。 “此次进京,皇上对戎疆王先是严旨震其胆,后又厚爱收其心。一扬一抑,这戎疆王估计几年内断不会生非分之心。”刘兴看了看王乾,心道这些乃是自己和亲兄弟的事情,及时出于好心,也不该归你丞相管。但是毫不作色的道:“你的忠心,朕知道,只是朝廷并无良将,否则区区几万倭寇为患大华五十余年还未平息,天启年间反而愈演愈烈,派戎疆王去北疆也是迫不得已,否则,我会让他当一辈子太平王爷!丞相,早年间,北疆将士死守边疆却粮草供应不足,李家带领军民实行屯田才得温饱,造成北疆将士只知有李家不知有朝廷。今年北疆大灾,粮食欠收,此次戎疆王到任后,粮秣军械必须齐全,以朝廷名义配齐以收北疆将士之心。” “皇上,眼下国库空虚,并无多余粮草,京城大仓只够十万军马一年粮草,即使全部拨给北疆也只够四月用度,加上往北运粮,漕运堵塞,水路不通,若从陆路运粮,又需征发民工,耗钱耗力,民间早有百里百斤一吊一的说法,花费巨大,时间太长,而且来年春种怎么办,没了壮劳力,田地只能荒芜!” “何须征发民工,今年昆仑大举入侵迹象较为明显,我准备将关宁铁骑调往北疆加强北疆防务,这运粮一事就交由关宁铁骑运送吧!” “以军队运粮,一则更加安全稳妥,二则节省大军调动所需银两,三则运粮速度要远胜于民工运粮速度,真乃一箭三雕,只是皇上,关宁铁骑离开,京城势必空虚,山东河北两地暴动的饥民武装,有的离京城不过四五日的路程,单单只凭这八万御林军恐怕难以抵挡!而且张将军……”王乾欲言又止。 “我那舅舅整日流连烟花巷,无心防务,是吗?”刘兴语气依然不咸不淡。 “恕老臣之言,张将军难以担此大任!”王乾心道,有些话还是要提前说出来,否则有朝一日酿成大错则万事方休。 “可是,他是朕的舅舅,朕能登基,他居功至伟,而且我母亲最看重这个弟弟,两人虽是同父异母却兄妹情深,母亲曾说过,年幼时他们兄妹二人躲开下人去郊游,母亲被蛇咬伤,幸亏舅舅背着母亲跑了五里地才找到医生救了母亲一命,我若罢免他,不仅朕心里过意不去,就连太后这一关也过不了啊!”刘兴沉思了一会儿,忽然问道:“如果非要选一个人担当大任,你认为谁最合适?” “张铁胆!”王乾毫不犹豫的答道。 “张铁胆担任征倭大任,不能动,而且京城水太深,张铁胆在野为将尚可有所作为,在京难免遭人诟病!对他发展不利!丞相可还有人选?” “副将军刘辅国!” “刘辅国为一先锋尚可,为帅则有些欠缺,目光狭窄,若为御林军统帅,早晚必酿大祸!” “那,老臣愚钝,实在想不出!老臣确实不懂军务。” “王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