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五章 生子当如李天麟 (第1/2页)
电影配乐李天麟交给了老师黄沾和其好友顾家辉,两人都是香江殿堂级的音乐教父,配乐交给他们绝对没有问题。 期间,李天麟参照原版《情书》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并录制了几段小样。两人听后都赞不绝口,有了参照模板,他们制作的速度明显加快。 李天麟听了几段,觉得对比原版配乐,两者各有千秋,但后者本土化气息浓郁,香江和宝岛的观众会更有代入感。 《情书》的配音有两种,分别是粤语和普通话,普通话配音是针对大陆和宝岛的观众。 接下来就是剪辑工作,将影片制作中所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分解与组接,最终完成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剪辑师可以凸显电影的风格,让电影更具观赏效果。一个烂的剪辑师可以让一部本可以获奖的佳片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这项工作由李天麟亲自带队把控,每一部电影都是导演的孩子,自己孩子肯定是不放心交给其他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导演都亲自下场剪辑的原因。 其实李天麟有些过于谨慎了,他在剧组一言九鼎,拍摄的镜头完全按照剧本设计,几乎没有多余的镜头。剪辑师连发挥的余地都没有,又谈何犯错呢? 虽然省去了镜头筛选,剪辑工作也并不轻松。没办法,技术水平落后。 早期的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剪辑起来就是剪刀加胶水,剪辑师更像是在做手工。 邵氏电影相对成熟,采用的是线性编辑。就是先把胶片的素材转成录像带,然后在各种录像机上拷贝来,拷贝去,从而达到剪辑的目的。 这种剪辑方式效率还是很低,但比起大剪刀加胶水,还是一种技术进步。 至于说后期的数字剪辑,对不起,第一个剪辑合成系统是在1985年出现的,真正技术普及要等到90年代中期,大陆会更晚一些。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李天麟几乎是住在了剪辑室,完成粗剪后,不断反复观看,每一个镜头都来回琢磨,确保影片紧凑、流畅、不拖沓。 经过半个月的后期制作,《情书》的成片终于出来了。 清水湾,邵氏大楼放映室。 李天麟将带子交给放映员,然后坐在一旁跟邵亿夫、方懿华、王天临一起观看自己的劳动成果。 方懿华和王天临表面镇定,实际上内心既期待又紧张,就像等待孩子高考出成绩的家长,只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 邵亿夫神情放松,他不过是来支持一下年轻人,对李天麟说些鼓励的话。不管《情书》质量如何,看在方懿华的面上,他都会让这部电影在邵氏院线上映。 邵亿夫很爱看电影,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他每天至少要看两三部电影,最高纪录是一天九部,一年700部。 从心底讲,他看不上文艺片。这么多年来,邵氏电影走的都是商业路线。 邵亿夫有一个原则: 观众不喜欢看的片子不拍,赚钱少的片子也不拍。 当年曾有媒体问邵亿夫:“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 邵亿夫的回答是:“我特别喜欢那些赚钱的电影。”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邵氏电影的商业回报都比较高,但在艺术性、精品性方面,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电影开始放映。 林清霞躺在雪地上,仰望着天空,雪花飘落在她身上。 仅仅一个镜头就吸引了邵亿夫,一身黑色的林清霞和空无一人的雪地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 邵亿夫推了推眼镜,坐直了身子,开始认真观看起来。 冷风呼啸,林清霞站起来,缓缓走下山坡。 这时,背景音乐响起悠扬的钢琴声。镜头不断后拉,越拉越高,在大远景镜头里,林清霞化为一个小小黑点。随着镜头的移动,渐次出现的是远方层层叠叠的居民楼,一片白茫茫景象,阳明山的雪景就这样展现在几人眼前,美得如同一幅画。 王天临看了眼身旁的弟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哇,好漂亮!”方懿华由衷赞道,没想到电影才开始李天麟就带给她这样的惊喜。 “他是怎么拍出来的?” 如果方懿华是惊喜,邵亿夫则是震撼了。他看过的片子不计其数,单论画面的唯美来讲,《情书》绝对可以排在第一位。 这真是一个16岁孩子拍出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