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六章:四爷首战6 (第1/2页)
博尔济吉特·策棱有些郁闷,全平府的兵力布置,和阮氏带来的消息不一样啊。 说好这里只有一万兵力的,结果围城两天了,城墙上的守军那是半天一换,凭借着惊人记忆力,好像守军轮换从来都不是一批人。 如此一来,城中守军,他推算至少也有三万人以上。 就凭着他带的三万人马,估计大概率是攻不下全平府了。 策棱着急的很,出发前就在胤禛面前胯下海口,一定不会让四爷失望,会在第一时间将全平府攻打下来,接着去支援四爷的东京河内城,之后两兵交汇,一同去高平府和长庆府,给年羹尧支援。 结果现在,这场攻城战,很可以能会以策棱失败为告终。 到了第三天,策棱依然没想出什么好策略。 每个城门安排了七千人进攻,但京都是真的一点没有。 第一天的时候,守军防守的十分严密,大清士兵甚至找不到机会,用巨木制作的攻城锤靠近城门。 而云梯才搭上城墙就会被人推开,也根本找不到机会登上城墙,反而是策棱这边损失了好几百人。 于是第二天、第三天就这样僵持下来。 而且城中似乎粮食也足够多,清军包围着全平府,其中的指挥官根本就一点儿都不着急。 策棱心下发狠,那我就围着你,也不打你,就等着把你粮食耗尽,怎么着你也要出城和我决一死战把? 全平府城池四周都是平原,既然都是平原,策棱可就一点都不怕了,大清兵精将勇,还有火枪等着战场利器在手,根本就不害怕平原战。 火枪,那是经过检验的战场杀气,不知道比火铳好上多少倍。 而且根据策棱观察,全平府肯定是连火铳都没有的,要比之大清落后不知道上百年。 所以策棱现在的策略就是,逼迫敌军出城作战。 当然,在全平府粮食充足的情况下,指挥官放弃自己守城优势,出城和大清军队展开平原战,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没有一点智商了。 所以出城作战,那是短期内都没可能的。 于是双方就这么僵持下来,直到第三天下午。 第三天下午发生了什么?那必须不用问了,当然是胤禛带着三万兵马来援。 “属下不够努力。” 策棱诚恳道歉。 “不是你的问题。” 胤禛倒是看得很开,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不重要的全平府,竟然会有三万左右的守军,这笔作为京城的东京河内城守军还要多了。 这也是胤禛判断失误,不能怪策棱,错误全部推到策棱头上,那才是胤禛自己的问题。 全平府三万守军,一时半会儿,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攻下这座城市。 暂时也就只能将这座成为包围起来。 由于胤禛不想做无谓的牺牲——虽说打仗肯定是有伴随着死亡的,敌人死,我军死——像东京河内那样漂亮的胜利,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当然,胤禛也希望再碰上一个,像郑纄那样没有脑子的指挥官。 不过这概率很小,就像全平府的守军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合格的指挥官,看得到敌我双方的优势和缺点,对他来说目前只要死守全平府中,等到大清军队的后勤跟不上,他自然就可以获胜了。 这位指挥官想的很好,大清军队这毕竟是跨国作战,他们的粮草总是会有消耗完的一天,等到粮草消耗完了,那也只能退兵这一条路可走。而全平府中的粮食,至少还能够让三万全军吃上一个月还绰绰有余的。 然而,这位指挥官,实际上和郑氏其他指挥官一样,根本就没有想过百姓的死活。 死守一个月,那是完全不管百姓会被会被饿死,才能够达到的目标。 虽然指挥官没有像其他郑氏高层那样,去抢劫百姓的粮食和女人,但是先天上,这位指挥官其实和其他郑氏高层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草菅人命的玩意儿,就不是个东西。 所以全平府总现在的情况,实际上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因为已经大清士兵围城三天了,但是这场战争完全没有结束的看头,百姓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活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 即使全平府这位指挥官没有作出欺男霸女的事情。 但是,在这指挥官之前,全平府可是被郑氏其他高层给攻下来的。 实际上,也就是说,在大清围城之前,百姓们早就被抢劫过一次了,被抢的虽然只有粮食和牲口,倒是保住了一家老小,然而这也就说明百姓此时家中根本就没有余粮。 他们或许根本就坚持不到,一个月,等到大清军队退兵。 如此一来,全平府中此时也并不平静。 等有百姓知道,城外包围圈,又来了三万大清士兵的时候,他们就明白了,全平府是根本守不住的。 想要等到大清军队粮草消耗光,完全就不现实。 因为安南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的覆盖面积特别之广袤,也就是说野生动物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 只要大清军队中派出一千人的队伍,一头扎进大山中,一天打到猎物的收获,实际上就足够六万人军队一天的rou食消耗了。 这也算是一种以战养战吧,怪也只能怪安南这个国家地理上先天就有这种优势,对安南自己的军队来说,这是个优势,但是对入侵的敌国军队来说,这同样是个优势。 大自然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唯一不公平的,或许只能怪安南这个国家连年战乱,没有发展国内,以至于现在被大清达到了家里面来。 这最终又要怪谁呢?绕来绕去,最终还不是怪到郑氏的头上? 正是郑氏发起的起义,让安南这个国家陷入到这种水深火热之中。 本来吧,后黎朝由黎氏统治的好好的,结果先后有阮氏想要夺权,再有郑氏拉起军队,揭竿而起。 好不容易安抚了阮氏,转眼间郑氏就将战火燃遍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