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龙影_穹庐秘宗前传 第三十二章之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穹庐秘宗前传 第三十二章之二 (第2/2页)

轩辕竞技场上。

    在“乐府惆词凄凉曲”的伴奏下,浪荡纵情的用脚踢、头顶的协调动作玩耍着,之前、起源于春秋时期的临淄古城,后来在政权统治者更迭不止的社会交际官场上,曾盛极一时的圆形蹴鞠。

    在男争女抢互不相让,冷眉与纤手缠绕与对峙之时,一位衣着华丽的瘦高挑儿的公子哥大叫一声,飞身仰脖,一个倒勾挑脚,把一只滚动在身边的七彩色蹴鞠踢飞出了篱笆高墙之外。

    这只彩色蹴鞠飘忽不定的降落在、离湖泽水田绿油油秧苗不远处,似是网罩着一片血影重霜的风波亭檐脊碧瓦上面。

    我强压住心中骤起的惩jianian锄恶怒火,摇晃着上面缠有一道绿籐萝的双角额头,低吼了一声,俯下了冷冰冰的腰身,从有少许云朵的半空中、紧缩着羽翎冲了过去,轻轻抓起了滚落在亭顶脊瓦上、正打着旋转的彩色蹴鞠,谁也不打招呼的一下子腾空驾云远遁去之。

    并根据冷热气流融洽升腾的情况,交替使用了“半滚倒转”,“螺旋线量”,与“上升下滑”、“曲身悬冠”等多种特技飞行动作,很快就来到了数千公里之外的、原属戴着青铜面具、手握金手杖、比比皆是炭火正旺的青铜冶炼坊的古巴蜀国、逶迤天际的云雾山中,一座金碧辉煌寺庙的若大空地上,

    与长期过着晨钟暮鼓寂寞守律生活,虽粗茶淡饭循环伺候、且精神头依然很足的僧人们,在一起乐不彼此的来回奔跑、相互追逐着一只滚动的粉色蹴鞠,美滋滋享受着腿脚撒欢儿奔跑跳跃,踢球顶球的一种发自于原始野性的欢乐之悦情。

    我见因几经汹涌山洪冲刷的土木结构庙宇地基不稳固,便化重金在山下的“张记”铁匠铺里定制了一尊,重达千公斤的生铁铸“飞来剪”……

    我还将与这些初次相识,身怀很多独门绝技武功的年轻僧人们,在一起欢乐奔跑,相互之间拼力争抢,用脚尖巧踢,胸背定滑,合理冲撞,额头虚顶一只粉色蹴鞠的欢快情景,使用一根淬过了灼热炭火的高硬度钢钎凿,把画面定格在山路陡坡旁的一个巉岩峭壁上。

    给悠悠万事古纪元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后来者,留做这项世界早期强健魂魄体育运动题照的一份难得写真纪念。

    然后,我抖落掉身上的石屑粉末,缩身收甲,躲藏在蛛网密布的千仞山岩峭壁一旁,看见神态庄重而潇洒不苟,以云游四方八境的名胜古迹为修炼荣光,且身体力行到处传播无量佛法为巳任的无门慧开禅师,用上面刻着一行功德无量禅语的青竹杆,有节奏敲打着手中已开过光、上面刻有一行:若俗修行,在家亦得,古梵文的小骨碟,从两边葱郁灌木匝地,且传来了阵阵虎啸狼嚎之骇声的山路上独自走过来。

    他站定在我这副刚完成了线条流畅的初稿轮廓的雕画作品前,睁大了放着智慧锐光的眼睛,凑上前仔细端详了一会儿,然后低垂下天庭饱满,疑是让心宅仁厚佛祖灌顶上时轮金刚法的额头,双手合掌,朗声出喉、念叨出一首玄机多多的禅语诗文;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在这之后,我心胸坦荡不怕自找麻烦,又抽出了少许时间,携带着由殚思极虑,善德善颂的玄奘法师刚翻译出的;《维摩诘说法门经》、《摄大乘论无性释》、《摄大乘论世亲释》等数十册籍颇为珍贵的,焚香咏吟之后、能触及到灵魂深处的佛家经典,振翮远翔到了千山万水之外的西半球岛国京城,把这只透体散发着兰花清香的彩色蹴鞠,轻抬起倚附着万钧之力的脚足跟,溜之乎也的一下子踢进了雾气霏微的伦敦城郊,绿茸茸的体育竞技场上,高高挂起的粗线结门网之内……

    未曾料想,此无意识的一种诙谐不雅举动,又阴阳差错地敲开了日后风靡于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体育竞技运动中的一扇大宅端门。

    在这同时,我又在阴云密布,青面獠牙之凶的雷公雷母准备登台表演的大西洋上空,收翼横滚、急促转个V形的小弯道,把随身所携带我的挚友、置有超脱数学思维的大科学家沈括精心编著的、由华夏印刷大师毕升先生亲自挂帅监督、使用了神秘的活字版印刷出来的一套《梦溪笔谈》珍贵奇书,大方的赠给了法兰西的王宫候堡当中,几位在政治舞台上比较开明豁达,露有体恤平民之善心的公爵头銜大人物们。

    以此期颐之寿的善意举动,让中华民族用聪明才智发明创造的这些科学技术成果,在文明发展速度不太均衡的世界各地、继续发扬光大,推动着满载社会文明发展成果的列车,能早日进入到一条保障幸福平安的快车轨道线上。

    枕书化蝶、梦寐以求的想一鸣惊天,出人头地的青年公民朋友们啊,众所周知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视才华如坚挺大树者,总会有一个能表演出卓越才能的历史舞台。

    在暮色苍茫的胶东屋脊山脚下,建筑巍峨的太虚宫里香火缭绕,在世间颇有仙占济困、扶危倚正好名气,且刚刚告别了正“仁爱无私、遵道贵德”,一心著书立传的王重阳师傅,先前在昆嵛山巅旁的隐秘烟霞洞里,已潜心包容通和,守欲立志,悠悠修练了三年有余,归来之后,大做传教带徒之快哉善事的道长邱处机,手捧着元世祖忽必烈差一位骠骑将军使者、快马加鞭送达来的一轴、如烫手山芋似的御召圣旨锦卷,身边伴随着十八名粗布衣衫、瞌睡不止的年轻徒儿们,在喃喃自语着;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不屑符箓与黄白之术,坚毅忠勇,以修真性为正道也”等,让他一直保持着镇定自若的感情正变的十分纠结的谒拜之声。

    他包容通和的心里矛盾纠结在;应召荣耀的跟随钦差进京辅政,为暴戾恣睢的当政者指点迷津:“一言止杀”,或者是称病辞请,悄然归隐于静寂山林的利害冲突夹层间,而不停晃动着一颗灰白色长卷发的微扁头颅,长时间待在香火缭绕的房间里、审势度时,徘徊不定。

    我站在寥落偏冷的庭院中,古树花草深深蔓径,蟋蟀甲虫发出阵阵呜呼哀哉之鸣的窗外,不厌其烦拍打着、上面雕刻着杏花桃蕊的桃木窗棂,催促这位心怀鸿鹄之志向的善始善终老道长,用非凡的超俗大智慧立即决定下来;

    或随行或躲蔽,心安理得的走在平衡利弊之顺畅大道上,早早下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不悔决心。

    这座独居于半岛苍茫一色山区的荒野上,颇有仙风道骨灵气的庙宇殿堂之外,百余匹傲慢不逊,不遵守礼贤下士寺规之束,且随地大小便的蒙古铁骑战马,正急不可待的跺蹄抖尾昂首,用凶悍慑魂的长调之叹音、噢噢呼呼嘶叫着:

    可驱散五更霜寒的东方晨曦能早点出现,胁迫着自然界血色的黎明大军得令后,从三千里之风云塞外、尊崇喇嘛教和萨满教的大草原深处,向如渤海之滨险峻如仞的牙山峰峦底下,这座看似孤独无助,灵仙之祥气正在飘浮不定的古寺院急速驰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