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龙影_穹庐秘宗前传 第三十五章之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穹庐秘宗前传 第三十五章之一 (第2/2页)

    我在这里敢用斗胆向一些神出鬼没的武林朋友们,提问上一句、我坦诚已久的希冀;

    我十分尊敬的武林江湖最高盟主金庸先生、九洲王朝的神威功夫皇帝古龙兄弟,及其他的一些崇武尚德、讲究和谐之道通融的掌门派师傅们,你们能否收拢起手中的摇曳雅扇,走下高高在上的风云际会武坛,悄悄弯下让人生畏的虎背熊腰,俯耳轻声告诉我;

    这场持久酣战、空前激烈的世纪兵史演义故事,最终落幕了结的发展结果吗?

    我十分感谢这三位德高望重、功夫超群的武林前辈,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功蝶化妙力,大气凌厉书写出的上千万个、能一眼看懂天下风云变幻气息的激昂文字,耐心的教会了我能娴熟使用(刀、枪、剑、戟、棍、斧、叉、钩、耙等)十八般祖传下来的,既能健体强魄又可防身御用的军勇冷兵器。

    并在神州京城平民廊区的一条似四不像、卖大碗茶、小商贩叫喊声此起彼伏的青砖灰瓦小胡同里,开设了一家青灰色楼阁雕龙画凤屋檐之下,悬挂着一面“喜来乐”红色帘旗的平民习武会馆。

    当时,我已特意按排了具有杰出的商业界管理才华,脾气性格比较温顺,与天界财神赵公元帅有仰慕之心的红、白、黑、绿等小翎旗四兄弟们,轮流招呼着打理日常的生意来往,广纳社会各阶层的有志之才为我所用。

    在华夏武林英雄辈出的元、明、清王朝,内忧外患动乱不止的这段历史期间,大道至简兵戈争鸣的一统社会上,先后出现的上百名、德艺双修,威震江湖山寨的武状元,山大王,有不少出自于我这家座落在京城八大胡同幽深之处,青砖灰瓦、四合院格式的两边大宅门扇上刻画着:威风凛凛的秦琼,尉迟敬德神像的忠义武馆门庭麾下。

    为了能更好的向世界各地习武之人士、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武魂文化,我还特意降低了录取武馆学生所设定的门槛,定期颁发录取优秀学员的红榜,并免费招收了十几名远渡重洋,来自距离遥远的异国他邦,肤色不尽相同,且人高马大,具有较好语言沟通能力的洋面孔徒弟。

    并私下按排了几位挂有“世界大师级教头”、收徒传艺执照旗幡的老师傅,颇为耐心的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熟练的使用;三节棍/双蛇镗、鸳鸯铲、燕翅膛、丈八大枪,飞天青刺等一些特殊形状,流行于民间社会上的少见多怪冷兵器,和习武之人必须要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水准,一时名震于海内外各届武坛风云的铁幕深帐。

    由于我一直以仗义疏财薄名为荣,又不愿掉价放下潇洒绅士风度的薄面子,且勒紧了裤腰带来行,开源节流,讨要商家欠款之收圪良策,而一直浑然忙碌周旋在迎来送往,坐吃山空的推搡拥挤庸俗客套之中。

    热闹一时的“喜来乐”平民习武会馆,在刀光剑影兵戈声不断的华夏京城,苦心支撑着、表面看似风光无限阔样,两扇朱红大门上面还装饰着一副铮亮慑战兵器的铜版画,断断续续的开张了约上百年时间。

    最终,还是显示出一副无奈的穷酸露肘窘囧相,彻底关门倒闭了。

    当我矜持不苟的大脑瓜勺后面、刻意保留着一条灰白色长辫,额头带着一顶绿色瓜皮小帽,穿着带有重叠补丁的长袍马褂,手中捧着一只用老滇锡铸造的沉甸甸水烟袋,与四位手中各拿着一件象牙细质的“宫梳名篦”,紧跟随着在身边,給我梳理脑后一条灰白色的长辫子,和修整威仪君容的小翎旗孩儿们,一起黯然神伤的站在,已是杂草丛生,蜗居已久的昆虫之家族们正在呜呜、咽咽哀鸣不止,且空无一人的武馆习武场地上,低下了惭愧旦旦的湿润额头、在九分寸短、纤毫毕现的尴尬回想着,这座华夏显赫一时平民武馆曾经历过的那些、趾高气扬,风光辉煌的大好年代,真切的感到汗颜渣渣呐!

    这座名声大噪于龙啸虎吼武林的京城武馆、曾刻意保留下来的固体土木结构旧址,以后在中秋季节的一个凉风习习、星光暗淡夜晚,竟又焚毁于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之中,现在已经无迹可寻,真让我心酸难过呐!这真是;

    武林旌旗震乾坤,枪风剑雨荡断魂,夕阳不染英雄梦,繁华幕后尽烟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