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三章:对吴王动手!人可以卑微如尘土,却不能扭曲如蛆虫!  (第1/3页)
    伴随老皇帝的声音响起。    苏子由有些疑惑。    长歌抓人,真是奉了陛下的旨意?那陛下为什么不放在台面上讲?    毕竟身为大晋主宰,陛下只要一句话就能调动兵部,让大军抓人,可偏偏将事情搞得这么麻烦,不是多此一举是什么?    而这一刻,不仅苏长歌心存疑惑。    百官同样如此。    随即,兵部尚书站了出来。    “陛下,倘若这真是您的意思,为何不与百官商议,或者通知兵部一声?”    兵部尚书开口。    虽然说陛下有权调兵遣将。    但这可是二十多万大军,自己身为兵部尚书,居然等事发之后才知道。    这算怎么回事?    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这么做,否则六部官员和满朝文武干脆都别要了。    圣心独裁,有事随便下旨给一个人,就能擅权指挥这一切,文武百官就连知情权都没有,自古以来哪有这种规矩?    “兵部?哼哼...”    闻言,老皇帝站起身,面露冷笑。    “此事关系吴王谋逆。”    “尔等当中,有几人没拿过吴王的好处?又有几人没拿过江南官员、豪绅、商贾的孝敬?你们让朕如何与尔等商议!”    愤怒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刹那间,百官心中猛地一颤,脸上露出惊恐之色,连忙拱手喊道。    “陛下明鉴,臣等绝无二心!”    他们虽然拿了江南的钱,但对于吴王谋逆,是真的一点不知情。    只知道,吴王平常和官绅、商贾走得有些近,但也没到聚众谋逆的地步,也就偶尔出席下宴会,相互之间促进下关系。    毕竟吴王有什么资格造反?    他虽是藩王,但手下没有士卒,就算豪绅商贾支持他。    可光有钱粮有啥用,朝廷仅是驻守在江南的军队,就有二十多万,再算上周边各郡,随随便便都能凑出四五十万大军。    吴王想要造反成功。    难如登天。    然而,就在百官心存疑虑时。    老皇帝再度开口。    “之前景阳湖堤坝被毁一事。”    “朕便察觉到端倪。”    “这才特命苏长歌为江南宣抚使,明面上降服蛟龙,实际上却是调查此事!”    “并命礼部尚书陆从俭,暂时掌管厂卫,协助苏长歌调查,还有卫国公,朕派他过去,也是为了盯住吴王的一举一动。”    “果不其然,经过这些时日的调查。”    “苏长歌已经有了确凿证据,之前景阳湖堤坝被毁,非蛟龙所为。”    “乃是江南各地大小官员、商贾、豪绅,还有吴王,勾结邪修一手策划,他们早在一年前便开始囤积收购粮食。”    “就等江坝被毁,数万万百姓被洪水席卷,民不聊生,江南大乱。”    “到时他们不仅能以高价售卖粮食。”    “还可借机笼络人心。”    “不仅如此,他们还和蛮夷私通,意图里应外合,推翻我大晋江山。”    “故而,朕才暗授苏长歌遇事先斩后奏之权。”    “只要这群人稍露反迹,便立即出动大军,抄没家产,将一干谋逆罪人全部抓捕归案,押送回京,等待朝廷审问处置。”    老皇帝开口。    独自扛下了所有的事。    他知道,亲自下场和百官对垒。    相当于君权和臣权直接碰撞在一起,稍有不当朝局就会陷入混乱。    毕竟这天下是皇帝说了算,但说出去的话要有人执行,臣子要是摆烂,或者阳奉阴违,那这天下皇帝也没办法治理。    但苏长歌做的事。    虽然莽撞,可也是为了大晋江山。    而且,老皇帝算看清了。    面前这帮官员,顶多只能用来维护统治,想要大晋走向兴盛富强。    必须要一柄锋利的剑,一把能够一心只为江山社稷,天下百姓的剑,而且这把剑自身还得强大,苏长歌无疑符合要求。    所以即便事后被文武百官非议。    老皇帝也要保下他。    而此时,随着老皇帝的声音响起。    百官心中猛地一惊。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蛟龙走水一事,竟然是吴王搞出来的?!    一时间,刚才还气势汹汹准备对付苏长歌的官员,瞬间有些不知所措,心中虽然对陛下瞒着自己等人指挥苏长歌有些不满。    可这件事涉及到藩王谋逆。    那就变得合理起来。    但此刻,江南出身的官员就坐不住了。    他们不仅收过吴王的钱,而且大部分跟那些被抓的士绅沾亲带故。    要真是坐实谋逆。    就算不知情。    他们中也一个都跑不掉。    “陛下,臣以为,谋逆之事干系重大,不可听信苏长歌一面之词。”    “吴王乃太祖皇帝血脉,世世代代安分守己,岂会突然生出谋逆之心?更何况,蛟龙走水,江南地震,谁也无法预料。”    “此事存在颇多疑点。”    “分明是苏长歌为自身恶行找借口,蓄意构陷藩王,离间宗室血亲。”    “望陛下明鉴,莫要听信谗言!”    一名江南士族官员开口。    他知道,现在再不站出来为吴王洗刷冤屈,自己的路也差不多走到头。    而伴随声音响起。    其他江南出身的官员也都站了出来。    “还望陛下明鉴。”    “莫要听信苏长歌一面之词!”    龙椅上,老皇帝看着眼前这群人,神情冷漠,淡淡开口道。    “朕若没记错,尔等皆是江南户籍。”    “看样子,尔等收了那群劣绅商贾,还有吴王不少银钱,否则也不会到了此刻,还如此卖力的替他说话。”    此言一出。    几名江南出身的官员浑身一颤。    顿时如坠冰窟。    只能惶恐的低下头说道。    “望陛下明察,臣等与吴王谋逆一事无半点瓜葛。”    “此事,朕自会派人去查,绝不会冤枉任何一个人。”    老皇帝冷冷说着,但没有证据,也并未把这些人怎么样,然后道:“传朕旨意,将涉案主要人员押送如今,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核查此案。”    “待到水落石出后,再行定夺!”    涉及谋逆,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更不是说砍头就砍头。    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和流程走。    否则只要怀疑谁谋逆。    就直接杀掉。    那就等同于不教而诛,会让天下臣民寒心,而且律法也会崩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