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章:罢黜百家,统一思想!儒道之心,浩然正气!  (第1/3页)
    “敢问先生何人?”    苏长歌看着面前平平无奇的青年,心中闪过数个念头。    要知道,清玄一直守在外面,此人却能在不惊动她的情况下,无声无息的出现在牢里,足可见修为、手段不同寻常。    而普天之下能做到此事的人。    可谓屈指可数。    同时,这青年又是一副儒生打扮。    两者相加,苏长歌心中对青年的身份,已然有了猜测。    只不过朱圣几百年前就死了,虽然传闻他还有一缕残魂留在太学院内,但谁都没见过,也正是这样,他才开口询问。    “叫我朱夫子吧。”    青年开口,很是随意的盘腿坐下。    而苏长歌听到此话,也肯定了心中猜测,来者正是朱圣的那缕残魂。    不过正好,他的确碰上了些麻烦,有些问题想不通,朱圣作为儒道圣人,他对儒道的了解,想来应该在自己之上。    既然对方说有麻烦可以直言。    苏长歌也不就客气。    “朱夫子。”    “晚辈有一事不明。”    “自古以来,历代圣贤皆有学问、道理传下,但其精义却常被有心人歪曲。”    “人有百性,对道理有不同的理解,这点在下明白,可那些追名逐利,满口空谈仁义之辈,却为何蕴养出浩然正气?”    “这群人以圣贤门徒自称。”    “假借圣人之名,只为满足一己私欲,全然不顾百姓生死,无半点仁义。”    “这样的人,焉能称之为儒生?”    苏长歌出言问道。    他对儒生图利其实并不反感。    利者,义之和也。    对利益的追求,必须要讲究道义,彼此之间要做到相互统一。    就拿墨家举例,他们同样逐利,但他们的利跟钱、名、色不一样,他们的利是天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使天下百姓过好就是他们追逐的利益。    当然,这对普通人来说太难。    儒家的利就简单很多。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逐利取之有道。    这个道,就是仁义之道,爱财逐利,皆要在仁义的范畴内。    而苏长歌所厌恶的,就是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仁义,肆意欺辱压榨百姓,这样的儒生,能养出浩然正气实在太奇怪了。    此时,随着声音响起。    朱圣淡淡一笑。    “老夫当初在知天命之龄,也和你一样,思虑过与此类似的问题。”    说完之后,他满眼赞赏看着的苏长歌,开口道:“你如今就能有此问,这很好,将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寻找你认为对的答案。”    “我认为对的答案?”    闻言,苏长歌疑惑的望向朱圣,问道:“那前辈您的答案是什么?”    “老夫的答案...”    朱圣挠了挠头,接着道:“老夫按照顺序,跟你说下历代先贤的答案吧。”    “其实不只是你我,董圣,礼圣,亚圣,他们都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亚圣身逢乱世,各国征战,诸子百家争鸣。”    “儒家在那时虽强,但却只是诸子百家其一,甚至算不上最为鼎盛的。”    “杨朱学派和墨家你应该知道吧?”    “嗯。”    苏长歌点头应了一声。    “彼时天下之言,非杨即墨,杨朱的想法是人人贵己,举世皆入道门。”    “不利他人,不损他人,只追求自身天性而活。”    “如此一来,相当于整个凡间都成了道门,众生修道,可惜不切实际,人性皆有私,而且天地也无法满足如此多的修行者。”    “墨家则是另一个极端。”    “兼相爱,交相利,人人皆成为墨者一般的人,为天下大利而奋斗。”    说到这里,朱圣特地停顿下来,补充道:“墨家脱身于我儒家,他们的理念虽好,但终究是理念,想要人人兼爱太难了。”    “听听还可以,但做人要脚踏实地,道理也是同样如此。”    “必须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他特地说此话。    就是怕苏长歌被墨家给拐跑。    毕竟单以仁义来论,儒墨两家实在太像了,只不过墨家要极端一些。    “嗯。”    苏长歌点了点头。    墨家在此世确实难以大兴,等到后世生产力上来,倒有可能成为主流。    见状,朱圣继续说下去。    “百家思想争执不休。”    “谁都想争夺天命,以自家学派的义理,来制定人道规矩。”    “眼见于此。”    “亚圣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要证明儒家道理天下第一。”    “将仁义变成世俗的规矩。”    “于是,他所想到的法子,就是和文圣一样周游列国,与各家学派辩论,以此证明儒家仁义,才是天下唯一的出路。”    “可惜,当时的百家学派太强。”    “亚圣并未成功。”    “不过却给儒家争到了一份天命,以自身之道,补充了儒家道理。”    话音落下。    苏长歌轻轻颔首。    人性本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这些道理全部都是亚圣留下的。    他虽然没有终结乱世,没有说服百家,但却留下了诸多道理。    而此时,朱圣又说起了礼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