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5从家教开始_第10章 《纽约客》杂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0章 《纽约客》杂志 (第1/1页)

    这哥们是个外汇黄牛。

    现在咱们华夏的外汇储备很少,美元、英镑、日元等外币属于稀缺资源,不能随意兑换,于是就有了灰色地带的黄牛。

    1985年7月的汇率大约是1比3,1美元能兑换3元人民币。但反过来,3元人民币不能兑换1美元,除非你有指标、额度。

    比如说,杜文衡去国外开会,有300美元的外汇额度,可以用900元换到300美元。他想买一块1000美元的劳力士水鬼钢表,还差700美元,就只能找黄牛,花高价去兑换。

    华夏企业在海外采购设备、引进技术、人才、配套服务,对外汇的需求更大。黄牛们得到了美元,再转给有需要的人,有充分的套利空间。

    “美元多少钱?”李悦问。

    “有!兄弟,你要多少?”

    “很少。”

    “11.5。”小伙子说,也就是11.5元能换1美元。

    “美元你多少钱收?”

    “10.8,赚个差价。”

    李悦算了算,他的利润是6.5个百分点,而且是空手套白狼。

    嗯,这是条发财的路数。

    两人走到小胡同里。李悦拿出30美元,换到了崭新的324元人民币。现在纸币最大面值是10元的“大团结”,厚厚一叠。

    他仔细检查了一遍,都没问题。

    “放心吧兄弟,我这没有假的。我叫刚子,你拿着我的名片,以后有事就打这电话。”刚子摘了墨镜道。

    “好的。”

    名片上的名字是孔永刚,也不知道真假。电话号码下面有备注,“你让老刘家二丫头叫我一声”。

    李悦花了2分钱,存好杜雨的自行车,穿过马路,去使馆的侧门。詹姆斯和一个女孩已经在等着了。

    “她叫凯特,我meimei。这就是李悦。”詹姆斯介绍道。

    “你好。”李悦有点意外,本以为使馆员工的都是中年男性,没想到还有个漂亮女孩。

    凯特很年轻,剪了整齐的黑色短发,穿一条小黑裙,光脚穿平底皮鞋,脖子上有一条18k金小项链。她好奇道:“你是个作家?”

    “不是。我只是想借一台打字机。”

    “你多大?”

    “18岁。你呢?”

    “和你一样。”

    李悦有点崩溃,横了一眼詹姆斯,问:“你在使馆什么职位?”

    “实习生。”

    “你高中刚毕业?”

    “我没念过高中。”凯特捂着嘴傻乐,乐了半天,才认真道,“李悦,你想要打字机,就要通过我的考验。你随便说点什么,验证一下你的天赋。”

    “什么天赋。”

    “写作。你不是想投稿吗?”

    “我没有天赋。”

    “我没有打字机!”

    凯特这姑娘不简单。她一身书卷气,有种自信宁静的气质,态度很友好,又有点咄咄逼人。

    李悦被逼无奈,只好厚着脸皮念诗,念的是鲍勃·迪伦2012年的诗作《暴风雨》Tempest。

    这是一首叙事诗,讲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故事,详细刻画了很多人临死时的场景,笔触细腻,黑暗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泰坦尼克号,现代文明的标志性产物,正在缓缓沉入大海。甲板上灯火辉煌,人们拼命挣扎,疯狂尖叫,身边是漂浮的尸体……

    这首诗非常长,共有4大段,45节,180行。迪伦把它录成了民谣歌曲,居然有14分钟。

    鲍勃·迪伦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引起过很大的争议。实际上,他绝对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暴风雨》是迪伦晚年的作品,不再像年轻时那么锋芒毕露,只剩下岁月冲刷后的简单纯粹。

    李悦刚念到第28行,詹姆斯、凯特兄妹已经扛不住了,睁大了眼睛,满脸惊恐地看着他。

    “天才。”詹姆斯道。

    我不是天才,鲍勃·迪伦才是。

    “这首诗是你写的吗?好吧,那我就不说什么了。你跟我来。”凯特说。

    “别急,刚念完开头。”

    “跟我来……”

    凯特带李悦、詹姆斯去了使馆的图书室。她没拿使馆的机器,把自己用的安德伍德牌打字机借给了他。

    安德伍德打字机很有名,海明威就用这个牌子。在《纸牌屋》里,这打字机是非常重要的道具。

    嗒嗒嗒……

    李悦敲了几下,声音清脆,段落感很强,比机械键盘舒服。他准备把《暴风雨》先写出来,使馆有现成的传真机,能直接给杂志社发过去。

    “页面怎么分栏?”

    “我教你。”凯特装上纸,移动标尺,嘴唇微微动了动,小声问,“李悦,你以后有什么打算?”

    “没想好。”

    “好好写作吧。”

    李悦看了一眼凯特的侧脸,忽然涌起了一种莫名的信任,点头道:“谢谢。”

    “你给哪家杂志投稿?”

    “《纽约客》。”

    凯特摇头道:“《纽约客》只是名气大,其实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文化杂志,不会用你的诗的。”

    “先试试,他们的稿费高。”

    “好吧。”

    李悦埋头写《暴风雨》,精神高度集中,一口气写了一个小时,写满了5页纸,才总算打完。

    这么干活,非得腱鞘炎不可。

    李悦检查一遍,让凯特校对一遍,修改了几个错字,在每页纸上都签了名字,又写了一封短信,请《纽约客》尽快回复,把稿费汇过来。

    “凯特,我没有银行账户,写你的账号好吗?”

    “你换一家投。他们绝对不会用你的诗……一个是你的题材,二是《暴风雨》太长了,要占好几页的篇幅,版面不够。你相信我。”

    “先试试。他们退稿也无所谓。反正你们传真机又不要钱。”

    “好的,你用我的账号。”凯特在纸上写字,忽然身子一颤,停了笔,抬头道,“李悦,我下个月就要回国了。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

    “我回国了,稿费怎么转给你……万一他们用的话。”

    “不用转,你存着。我最近也要去美国,到时候再给我。”

    “啊?”

    “很快。”

    凯特想,难道华夏孩子出国很容易?好像不是,现在签证卡得很严,只有留学生稍好一点。

    “你要留学?”凯特忽然很开心。

    “做点小生意。”

    “啊?”

    “咱们先传真。”

    李悦投稿是未雨绸缪,给未来做准备。现在他连一张机票都买不起,攒的钱越多,将来就越有底气。

    传真机慢慢地把几页纸扫描,转换成数据,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纽约,那边比京城晚12个小时。

    晚上9点,办公室空无一人,传真机忽然响了。是一封《纽约客》的退稿信:“亲爱的作者,很遗憾地通知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