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一男二女?(修) (第1/2页)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教室里,林燃端坐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黑板,时而低头抄抄写写,做着笔记。 正前方黑板上方一面红色国旗,国旗两边八个大字:文明向上,团结奋进。 黑板左侧,垂落的白色幕布,正投影着《沁园春·长沙》。 语文老师甄国才一手捧书,一手持着粉笔,哒哒哒在黑板上留下了白色印迹。 一旁的方衡将课本直立起来,弓着身子,眼睛却凝视着一本《故事会》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掩嘴偷笑。 又时不时微抬起头关注老甄的动态,避免被抓个正形。 “燃子,你没发烧吧?” 已记不清几次抬头,可每次方衡都意外发现,今天的林燃特别认真,不仅不开小差,甚至笔记做得格外工整。 若不是老甄在讲台上唾沫横飞,他有种想探一探林燃额头的冲动。 听到方衡的话,林燃瞥了后者一眼,淡然一笑,没做回应。 方衡觉得眼前的林燃像变了个样,熟悉中隐藏着一股不为人知的陌生,举手投足间,是一种淡淡的洒逸,甚至有些难以言喻的气质。 他总觉得哪里不对,但又想不通哪里不对。 “林燃,这篇课文,你给大家讲解一下。” 虽然底下的谈话很小声,可仍引起了甄国才的注意。 老甄微微皱眉,点了林燃的名字。 三角板敲得黑板哐哐作响,指着《《沁园春·长沙》几个大字。 林燃从容站了起来,摊开课本,脑子里整理了一下思路,铿锵有力的声音便响彻教室。 “此词通过对秋景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 “如果说《沁园春·长沙》意境壮美寥廓,以下这首诗同样壮美,并且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喜欢作者的另一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洋洋洒洒将全词作了解释和剖析,以及对作者的情感透析和自己理解的陈述,林渊足足讲了三分多钟。 不禁中,教室一片静寂。 众人犹如被带入一个意境:窗外秋风轻拂,落叶纷飞,屋内伟人慷慨陈词,落笔成文,青年革命家们壮志凌云,奋勇争先…… 直到林渊讲完,教室安静如斯,全班都诧异地看着他。 如果说单纯的课文讲解,并不出奇,但凡有预习功课都能长篇大论,班上一抓一大把。 可是,当这一切从被视为“拖后腿”的几个学生口中道出,尤其在对诗词单纯理解的基础,还附上自己对同类型诗词的鉴赏,并且做了举例。 这就不是简单可以做到的,必须有丰富的诗词积累才行,还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故而直到林燃讲完,包括甄国才在内,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难以置信。 “老师,讲完了。” 淡定地合上课本,林渊直视甄国才,将老甄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哦!” 老甄愣了一下,扶了扶眼镜掩饰失态,清了清嗓子道:“很不错,林燃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很透彻,不仅将文章的内容做了直译,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作者书写作品时的背景、心境及寄托的情感……” 甄国才又花了几分钟,对林燃的讲解进行了补充说明和点评,力图从多个方面让学生加深印象,强化学习效果。 话罢,甄国才看向林燃,抬手压了压示意对方坐下,并提醒道:“虽然预习很到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