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三章 只身赴咸阳!(1/3) (第1/3页)
张良抬起头。 心中已然做出了一个决定。 就在这时。 四周突然传出一阵喧闹。 原是始皇的车辇已到了山前,人潮涌动,无数人目光看了过去。 张良跟何瑊对视一眼,循着人声鼎沸处望去。 不过两人距离山脚有一定距离,加之外面又有士卒护卫,即便站在四周的山石上,也只能勉强看到一个大概。 然两人都不在意。 全场肃然。 随着始皇高大身影的出现,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睁大着眼,望着这位古往今来,最为雄图大略的帝王,始皇头戴冠冕,在百官的引领下,一步步踏足到会稽山。 最终消失在众人眼前。 张良目不暇接,站在山石上,远远的张望着。 注意着始皇的一举一动。 他在来时,便已打听过会稽山的情况,这里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 这是一座高逾七里且路径险绝之高山。 他们虽不能跟随着踏上山峰,但从始皇登临的情况,已能大致看出始皇的身体状况。 不知过了多久。 在官员的搀扶之下,嬴政达到了山巅。 他登高而望,心中百感交集。 七里地。 对嬴政而言已十分艰难。 在无人能看到之时,更是直接为官吏搀扶,即便如此,这七里路,也走了足足两个多时辰,嬴政微微喘着粗气,感受着迎面吹来的风,心中升起一股豪情。 他看的不是会稽山下。 而是天下! 这是他嬴政亲手打下的天下。 临近午时,登临会稽山祭祀大禹之事,终于全部做完。 李斯所写之宣教文,也雕刻在了巨石上。 名曰:《会稽刻石》。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 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臣旧彰。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长。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这篇文出自李斯之手,实则宣教的是嬴政祭祀大禹的意涵,祭文除了陈述大禹的超迈古今的功业,自然也少不了对秦政及对始皇帝的大功业的提及。 从某种程度来看。 这篇刻石更像是嬴政跟大禹之间的政治对话。 所以始皇不同于往常祭祀,这次是亲自踏足登临,为的便是与这位华夏文明的奠基者,进行一番各抒己见的政治对话,即便是以石刻的形式。 同时。 这也是帝国君臣向天下民众,再次正面的宣示新政宗旨。 而这片石刻阐述的内容很大。 既有全面回顾六国的失政暴虐,即‘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灭六国的起因与宗旨。 即正当性合理性。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这既是对山东民众的昭示,也是对复辟势力的警告,即六国乃自取灭亡,非秦无道也。 自然这篇刻石也少不了,全面回顾陈述秦政的德风化俗一面,列举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种种善绩,其总体意向是明确的,又隐含着某种微妙的意蕴。 更重要的是,这篇刻石还表露了一个观点。 便是天下安定,秦政会有所补正。 祭祀完毕。 嬴政并未急着离开。 他站在山巅,目光向远处眺望。 北方已经安定,长城业已即将竣工,大体可安也。 唯独这与闽越相连的南海三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即便修有扬粤新道,但依旧无法避免行路艰难的事际,尤其是前段时间,赵佗表现出来的举措,更是让嬴政心生不满。 他清楚的意识到。 原本最让他放心的南海,其实相较于北方,更容易生出乱子。 只不过在‘士官转职’下,南海大军中很多士官被强制调离,这也让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