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3) (第1/3页)
随即。 扶苏似想到了什么。 他突然开口道:“我记得先生此前有提过,若是事务府官吏有举荐人选,朝廷当尽可能采纳,这是为何?就因这些人曾在事务府任职,便要网开一面?” 嵇恒神色怪异的看了扶苏一眼。 也不由摇摇头。 人情世故。 扶苏却是全然不懂。 但嵇恒也清楚,扶苏身份高贵,自来都是别人对他人情世故的,又哪里需扶苏去考虑这些?然作为一个执掌权势的人,人情世故可以不精通,却不能不懂。 嵇恒缓缓道:“法制讲究的是公平公正。” “但天下真能做到一切按律执行吗?” “当初秦太子犯事,若是真按律执行,秦惠文王就当直接被处死了,何以最终惩罚的是其老师,那便说明了,法制归根结底还是人治,而人治就注定会有各种偏倚偏好。” “只不过法制更注重对底层公正。” 闻言。 扶苏若有所思。 嵇恒继续道:“你在颁发求贤令之前,便给萧何等人做出了提拔,但仅凭始皇在关东的动作,就能让他们如实升迁吗?这是不可能的。” “他们若是真想升迁,像萧何这样的干吏,在过去几年上计考核后,就已经能升迁了,之所以选择不就,便是不愿升迁,而今只是跟你有了一定交集,你施施然一份令书,就能让他们回心转意?” 嵇恒冷笑着摇摇头。 他缓缓道:“萧何等人在收到伱的令书后,之所以愿意升迁,其实并不是那份升迁令书,而是后续颁布的这个求贤令。” “你提拔他们举荐的人,相回应的他们前去上任。” “这是一笔交易。” “因而所谓的提拔,其实并不是提拔。” “而是拉拢、交好。” “萧何等人借此达成了自己的想法,而你也能借他们上任进一步宣扬求贤令,吸引更多人注意,更多人出仕,以招徕更多关东底层士人之心。”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 “既得利益才是根本。” “若是无利可图,甚至是弊大于利,即便你是大秦储君,又有谁会真的在意?” “而他们之所以同意,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一来,的确跟始皇在关东的雷霆举措有关,极大震慑了六国复辟势力,打压了六国贵族的嚣张气焰,更让甚嚣尘上的流言完全戛然而止,这无疑让很多人心生浮动,二来便在于你先是给他们下发了升迁令书,紧接着就发出了求贤令,这无疑是对他们在示好。” “尤其你在此前还特意给他们书信一份。” “更是让他们心生异动。” “只是提拔他们几人,他们未必会同意,但若是提拔一群人,他们就会同意了。” “因为一个人形单影只,去到陌生的环境,稍有不慎,便可能步步错,而你远在咸阳,又能给他们多少支撑?真正能给他们支撑的,他们愿意相信的,愿意将后背交给的,永远是身边亲近的人。” “所以他们最终能同意。” “另外。” “你对尘世的看法太浅显了。” “世上一直有个说法,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事务府的官吏,你都有所接触,对他们的才能当是有所了解,他们都算得上是有能之人,而能为他们信任,并愿意为此举荐的人,又岂会真就那么差劲?” “尤其他们生活在底层,最为市侩现实的地方。” “仅仅付出一些斗食小吏的官职,便让原本摇摆不定的能吏,彻底的倒向朝廷这边,这笔账无论怎么算都是赚的。” 扶苏若有所思。 他苦笑一声,拱手道:“扶苏受教了。” 嵇恒淡淡的摇摇头。 他凝声道:“你过去一直生活在皇宫,虽有跟外界接触,但毕竟身份摆在这,又有多少人敢不讨好你?所以你认识到的社会,始终跟现实是有一定偏差的。” “天下从不是只有打打杀杀。” “更多的是人情世故!” “只是对于帝王家而言,人情世故,本是没有必要的,但有时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跟退让,所以人情世故你可以不精通,但一定要懂。” “手中无剑跟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