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风向 (第2/2页)
因为张拯兄弟四人没有一个人喜欢舞刀弄枪,所以张公瑾把一身的本事都尽数传给了乔安好。 在这个年代,师徒便如父子,更何况乔安好是张公瑾养大的,所以乔安好面对张拯一家人也完全没有拘谨之感。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就吃饭吧。” 随着张公瑾一声令下,张大素张大安便急不可耐的抓起筷子开始夹菜。 一边吃还一边抱怨地方上的饭菜不是给人吃的,这次回来长安,等过完节回去的时候,一定要从家中带着几个厨子过去。 元氏时不时的为狼吞虎咽的四兄弟夹菜,偶尔也为张公瑾夹一筷子。 …… 一家人,一顿饭。一直吃到了天色擦黑。 直到下人生起火烛撤下残羹剩肴,张拯才取出一根牙签开始剔牙。 吃完饭,张拯又陪着母亲元氏扯了一些家常话。 元氏突然想起她的宝贝鸟儿今天因为等张拯回家,忘记了喂食,然后又急匆匆的跑去喂养她的宝贝鸟儿了。 张公瑾带着四个少年来到书房,开始询问起张拯去晋阳这一遭经历的细节。
张拯便开始叙述起了去晋阳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虽然书房内的其他人早已经知晓张拯去晋阳的所作所为。 但是写信内容有限,很多事情都是一笔带过,只有最后的结果。 而当事人的的亲自讲述,多了过程与细节,自然听得其他人又是另外一番感悟。 张拯讲述的一些细节听得其他几兄弟一脸咋舌。 张大素有些佩服的说道: “不容易啊,我只知道小弟你说服王氏倒戈,又收墨家为己用。 当时得知这两个消息,还为你喝彩来着。却是没想到,其中还有这般凶险。” “是啊,确实太冒险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小弟以后切不可如此鲁莽了。” 张大安摇摇头,似是对张拯当时冒险的行为不太赞同。 兄弟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只有乔安好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张拯的讲述。 而张公瑾,则是闭上了眼睛,看不出心里在想什么。 待张拯话音落下,张公瑾沉思了一会睁开眼睛,对张拯说道:“不错,有些事情你做得比老夫想的还好。” 张拯虚心的接受了老爹的夸赞,并在脸上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心中极为得意。 晋阳之行,拜访王氏完全可以称得上神之来笔。 因为王氏倒戈,其影响之深远,远不是为大唐皇家书院解决师资力量那么简单。 这不过是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原因罢了。 往深层次的来说,用两个字就能概括:“风向!” 王氏的倒戈,为那些摇摆不定的门阀树立了一个狠好的风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想象得到,很多世家门阀未来的风向和家族内部的计划也会随着王氏的倒戈重新开始调整。 最重要的是,张拯把水给搅浑了。 如果是大唐的社会结构是一潭水,那现在王氏就是那根搅水的棍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