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结局上篇 (第2/6页)
支。 而事功学派也趋于分化,其中政见温和的孙承宗一支,持此政见的官员经济支持有限度的通商惠工,且主张非天子不议礼,变法必由天子出,持此政见多是原先儒家士大夫,出身东林或浙党的官员读书人。 还有就是如郭正域,方从哲这一支,政见居中,人数最多,持此政见的官员支持全面的通商惠工,但变法必有朝廷来主导,政治上主张天子与文官宫府一体,在下提倡四民平等。 最后就是如毕自严这样激进一方,多以低级年轻官员为主,他们主张更彻底朝廷治理以保障民生为主,提出很多诸如‘风能进,雨能进,天子不能进’的主张,同时主张上废除宗室勋戚官员的特权,限制天子的权力。 这一派人数虽少,但以敢说话而著称。 面对这将海贸倒退回去的舆论,此方官员在新民报上发了一遍文章。 大意是,时至今日不少官员,读书人仍不明白何为通商惠工?如此不妨读一读卖炭翁。 为何商贩一车炭一头牛,只值作半匹红绡一丈绫? 为何商贩的酒肆,胥吏们一日能索钱五趟,而隔壁家店铺连商税都不用缴? 为何朝廷要提倡四民平等,将对那些皇亲国戚的司法权下放州县? 文章篇篇所指勋贵宗室。 两个利益集团在朝野上下掀起骂战,有的官员提出了遏兼并,清庄田,再清丈的口号,直指大量侵吞抢占民田的勋贵宗室集团。 朝廷一年输京漕粮四百万石,但勋贵宗室竟要去八百万石,每年朝廷供养勋贵宗室要用去五百五十万两,而朝廷连太仓收入加上地方财政一年也不过一千八百万两。 这时林延潮出面压制住了两派争论,避免激烈的党争,同时承诺对海贸中的丝绸课以重税,以避免苏浙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农田改稻为桑。 这退让之举,再度被不少官员批评为软弱,甚至以此市恩,收买人心。 万历三十年上元节。 天子免除了辅臣及百官拜贺,这段日子天子有疾的消息陆陆续续从宫里传出。 一开始内廷还支支吾吾,后见实在瞒不过了这才如实相告,林延潮也曾率群臣去问安,却答说天子虽是抱恙,但身子还在恢复之中。 天子让林延先潮与群辅商量国事,几乎将国事都交给了内阁。 故而这段日子林延潮可谓大权独揽,政由己出,朝堂之上大事小事皆由他定夺。 楚王案平复,火耗归公,海贸之事也在他手中走上跪倒。 而到了上元节这日,大小官员皆至林府拜贺。 不仅是沈鲤以下在京官员一个不落,甚至连勋戚宗室也是惊动, 掌中军都督府,执掌京营的英国公张维贤,定国公徐文璧,成国公朱鼎臣等皆亲自到林府上拜贺,行叩拜之礼。 这权位高低没有一定,司礼监势大时,首辅见了也要向掌印太监叩过头。 到了内阁势大时,司礼监也要看首辅眼色。 再说勋戚们是正一品,官位还在阁臣之上,但他们见了首辅时,也是要叩头的。但大多的时候,勋戚与文官不是一个系统的,没必要过节时到相府叩头,但这一次英国公他们却来了。 除了英国公他们还有一人,那就是李太后的兄长,武清伯李高,其子袭爵。 郑贵妃的兄长左都督郑国泰,其子郑养性也亲至府上。 别说赵志皋,张位在位时,不曾如此,就是申时行为首辅时,上面的人也没来齐过。 而今一并来至相府,各个面带笑容,甚至定国公徐文璧还是抱病前来,由其子徐廷辅一路搀扶着,嘴上说是‘认认门’,其实请林延潮以后多看顾看顾。 林府中有几位官员见此不免侧目,心道林延潮主张新政变法,革除积弊,怎么反与这些人越走越近。 当初弹劾潞王,拉武清侯下马,逼李太后还政,杀太监马玉,举烛焚诏,复张居正名位的那个林延潮到底哪去了? 但大部分的官员都认为林延潮‘外圆内方’,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今日之林府可称得上贺客盈满,各色节礼堆满了府邸。 因原府邸实在太小,故而林延潮不得不租下隔壁府邸,如此才令至相府道贺的官员们有了站着的地方。 天子赐林延潮鲥鱼,坐蟒袍。 蟒衣中最尊为坐蟒服,行蟒服上蟒龙为斜向,而坐蟒则正向,坐蟒服乃首辅大臣的恩待。这代表在天子心中,林延潮的恩遇又上了一个台阶。 各地藩王世子们也皆派遣王府官员来贺,并呈上厚礼。 至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提督东厂孙暹,秉笔太监陈矩三人都不能亲至,但都派亲信送来了重礼。 其中礼最重的要数,海商梅家更是从苏州搞来了一唱昆曲班子送给了林延潮。要知道这时昆曲才在苏松一代兴起,如申时行,王锡爵两位致仕宰相府上才各养了一个家班,而梅家他们竟给林延潮凑了第三个,且提前到宰相任上就享受到了。 现在相府的东西二园里有两个戏班子唱戏,一个梅家送来唱昆曲的,一个则是曹家班。 所谓曹家班就是林延潮门生曹学佺所创,与昆曲不同唱得乃是闽腔。 林延潮成为大明开国两百年来,闽人自林文,杨荣入阁后第三人,而且为当今首臣。闽地出身的官员不再视为从穷乡僻壤出来的,被冠如‘福建子’之类的称呼。 视同下里巴人的闽语闽腔也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甚至在京官员间时兴说起闽语。 曹学佺办了这个儒林班,今日来相府登场,如林材,叶向高四周都围了一圈的官员。 相府里时而锣鼓喧天,远闻巷外,时尔箫管悠扬,笙笛并发,热闹非常,更显得今日之林延潮权势赫赫,无人可及。 外边热闹非常,而相府客房却是十分安静。 仆役家丁们守着内外入口,除了奉茶的丫鬟,无人敢在此随便走动。 客房里,林延潮正与英国公张维贤,定国公徐文璧,成国公朱鼎臣,以及武功伯李高,左都督郑国泰说话。 林延潮坐在首座上看向几人,笑了笑道:“近来有些不明就里的官员,主张遏抑兼并,清庄田整治民间,此实为可笑。岂不闻‘利不百不兴,弊不百不除’之理。” 张维贤等人都是附和地笑道:“此真阅历之语。” “遏兼并,清庄田,再清丈,说白了劫富济贫,难道真的劫了富就能济了贫?那些言官不清楚,诸位都是国家柱石,乃朝廷的根本,根基不稳,朝廷是要动摇的。” “诸位放心,同朝为官,一团和气才是上策,只要本辅在位,绝不会再有此事。” 说到这里,定国公,英国公都是露出笑意,武功伯李高,左都督郑国泰心底也是暗喜,很难想象这样识时务的话是从当年将潞王,周王,武清侯弄得狼狈不堪的林延潮口中道出。 张维贤都是道:“有次辅主持国事,满朝上下都倚如泰山,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 林延潮微微笑道:“是那些小臣们不识大体,国公不与他们一般见识才是。” 当下大家言谈甚欢地散去。 林延潮走到窗外负手远眺,但见一轮满月正挂在天边,此刻月华如昼,天上无一片云彩,更衬得圆月当空独一无二。 林延潮想到藤原道长一首诗‘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 林延潮这才坐下,陈济川来至林延潮耳边道了几句。 “想必不是无名之辈,”林延潮微微冷笑,“何人写得?” “回禀相爷,此人已是承认,正是去年新进士钱谦益。” 林延潮记得此人,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