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0章 鱼越多,水越浑!(八千字大章求订阅和月票) (第5/5页)
了。 楚军依旧不杀敌,又教晋军把旌旗撇掉,把车辕端的横木也扔掉,这样才能跑得快。 晋军一边照做,一边还回头嘲讽楚军——我们不像楚国多次战败逃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都说春秋无义战。 实际上,春秋之战最“义”。 那时候打仗就跟小孩过家家似的。 这种现代观之极其奇葩的现象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参战的大多是贵族子弟。 天下贵族是一家,能不杀咱就不杀,打仗以气势为主,杀敌是什么? 在这种情形下,高大威勐的战车完全满足各国需要。 打仗之前亮一下战车,大家面对面排兵布阵一一对好,然后开撞就行了。 一场大战看似气势磅礴,实际死伤没多少。 那时候,战车的多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 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这里面的乘,指的就是战车。 而儒家六艺中的御,指的就是御战车。 而到了真刀真枪干架,以“战”字命名的战国时期。 点到即止的贵族战争,演变成攻城灭国的赶尽杀绝,战车基本就告别战场了。 一是地势限制。 战车爬坡爬不上去,草地不能行,林木不能钻等等。 二是机动性差。 骑兵的出现,完全顶替了战车。拉着沉重战车的马,显然跑不过毫无负担的马,战车机动性被骑兵完爆。 中原如此,边疆更是如此。 战车不是没有到过边疆,而是当时被爆的渣都不剩。 和善于骑马的游牧民族相比,在草地上车轮被卷,移动缓慢的战车,简直就是活靶子。 匈奴,东胡这些草原部落民族只见过一次战车,爽了一波,就再也没见过这个中原春秋时的主战兵种——各国君主又不是傻子。 而这一次,蒙恬,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 包括让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的赵武安君李牧都不理解。 将早就失去荣耀的战车,第二次带到边疆,重铸战车荣光。 在上郡休养这些时日,蒙恬在所有人都反对的情况下,征集到了西北所能征集的所有战车。 蒙恬自上郡不只是领一万五千兵马出征,还领着他所能征集到的一千五百三十八辆战车。 蒙恬将这些战车伪装成辎重车的模样——其实也没怎么伪装,就是往车上堆了粮草。 游牧民族已经有近百年没见过战车了,匈奴也是一样,知道战车是什么物件的那批人早就死了。 虽然有那么几个匈奴,通过去往中原的游牧商人,知道战车这个兵种。 但当他们告知匈奴高层后,匈奴指挥官并不在意这些事。 战车是什么? 当初推到草原上被打爆的那个兵种? 于是,当蒙恬带着远远看上去以步兵为主,中间簇拥着一堆辎重车赶赴九原,雁门的时候。 路上的匈奴兴奋了。 骑兵对步兵,压倒性胜利! 这秦军真是愚蠢,竟然每辆辎重车用四匹战马拉,不知道做骑兵用! 匈奴一战克雁门,九原,本就对秦军有所轻视。 再一看到蒙恬这般作为,用四匹马拉着辎重车,马匹几乎都被占用,只能留少量骑兵打探情况。 就想直接把秦军冲了。 但总有些聪明人,觉得秦军一定是有诡计,这是钓鱼。 为求保险,匈奴就开始袭扰。 几次袭扰,都有斩获。 秦军只能愤怒地迈着两条腿,看着他们的马屁股咬的嘴角流血,任凭他们哈哈大笑着抛回他们斩掉的秦军头颅。 但这样那些聪明的匈奴人还是觉得不保险,万一秦军有埋伏怎么办? 匈奴就在和秦军这么拉拉扯扯的打斗中,看着秦军逼近。 一直到秦军行进到在一片一览无余,设不了伏,很适合骑兵冲锋的开阔旷野。 匈奴忍不住了。 仅在雁门,九原两城郡留下了极少留守,剩下尽数集结在这片旷野,他们要一口把蒙恬这一万五千人马吃掉。 他们没有注意到,这片旷野没有草,很平整——秦国西北领土大多都没有草原那么高,能塞进战车轱辘里的草。 或许是注意到了,但他们不在乎,这能怎么样呢? 两万匈奴呼啸着,怪叫着,嗜血着向着秦军冲过来了。 他们愤怒于秦军那双只有愤怒,嗜血,乃公可算等到你们这群匈奴狗的眼神。 你们要死了! 你们应该恐惧! 我们要撞死你们! 我们会把你们砍杀殆尽! 我们要占领更富饶的地区! 我们要夺取更漂亮的女人! 匈奴骑兵起冲,冲了五千步,威势不可挡。 此时骤停,或者转弯,会被后面的骑兵踩踏过去,直接碾死。 此时,他们距离秦军只有三千步。 秦军变阵了。 快速地将粮草丢在地上,快速地登上战车。 登不上去的步军都跑到战车后面掩映。 一千五百八十三辆战车,在高明驭手的牵引下,开始冲锋,在这个战车早已没落的时代奏响了春秋之王的雷鸣! 轰隆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