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_第二十三章定国是会召开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定国是会召开了 (第2/2页)

不可能再多了。

    而在何夕这里就不一样了。何夕将六部拆分成十几个部门。并将文官之首定为首辅,与内阁大学士。于是尚书官就等而下之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加衔。在而今大明尚书官一共有二十多个人之多。未来很有可能会更多。

    这个时候的尚书,已经接近后世某部部长了。

    不过几个尚书联合起来的,也是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但是奈何,能够列席这一次会议的人,都不是寻常人物。

    都是地方实力派,毕竟大明原本的文官体系,先被丁显清理一遍,又被何夕清理一遍,也就是所谓的士大夫官僚集团,而今只剩下士大夫了。官僚几乎没有了。

    何夕这几个月之内,几乎将北京朝廷给搬到了南京,北京只留下一个维持机构。

    这一次会议参与者自然都是地方上的实力派了。

    他们很多都是如陆仲亨一样。

    在洪武年间,陆仲亨固然是南洋的地头蛇,但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管朝廷的地步,但是这几年战事下来,特别是南方,朱允炆为了支撑战争,几乎将南方的兵力调空了。

    这让很多地方出现了权力真空。

    而权力也是厌恶真空的。既然朝廷撤走了。自然有其他力量参与进来。所以这来的每一个人,即便最普通的一个人,最少在某县之中,也是相当有影响力的。能够代表一个县很多人想法。几个人联合,甚至能左右一两府的意见。

    这些人其实也不是太怕所谓的尚书。

    更不要说,还有燕王这样的巨无霸。

    但是有些议题是决计不能反驳的。那就是如今天这个,何夕提上第一个的议题。

    很快很多意见都汇总起来。

    大家一致认为。朱允炆谋权夺位,令天下混乱,罪大恶极。除却宗籍,夺去朱姓,下令通缉,并生死不论。

    朱允炆潜逃的事情,是瞒不过的。

    最后也只能公开承认这一点。

    不过,在面对朱允炆问题上,各人的意见也都是不一样的。

    有很多人,表现的很淡然,这些人都是跟随朝廷打进南京来的。他们对于朱允炆根本不用怎么评价。毕竟,朱允炆就是他们推翻的。

    甚至这些人中的一些人觉得,今天的事情,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而很多表现非常激动,一副他与朱允炆不共戴天,一心要杀了朱允炆的人。似乎是与朱允炆有什么深仇大恨。

    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这里面有一些是朝廷进入南京之后,才慌忙投降的。可以说是朱允炆之忠臣了。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人才要声嘶力竭的证明自己。

    证明他们只是被朱允炆蒙蔽了。

    他们以为他们支持的是大明正统,错的不是他们,错的是朱允炆。所以朱允炆罪大恶极。一点也不能放过。

    还有一些,却很平静。平静之中也是五味杂陈。

    大明士大夫集团,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南方,他们几乎是从南宋一脉相承到今日。对地方上的影响力也是很深厚的。

    如果不是看到这一点,朱元璋也不会采取掀桌子的绝户计。

    这一场战争之中,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了。

    他们是支持朱允炆登基最大一股力量,却不想先被朱允炆给背叛。杀得非常狠毒。而何夕对他们的手段,也不轻松。

    何夕更是准备在全国范围之内推广新式教育体系,由国家直接主导的教育体系。这是在后面的议案。

    这对士大夫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不好在两点,第一,士大夫最引以为傲的家学,在新时代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就教育资源上来说,他们的子弟将会与普通人在一个起跑线上。..

    当然了,士大夫们家族或许有一些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氛围,子弟依然能够代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与普通人庞大的数量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

    第二,就是新学作为官方意思形态的出现。

    让他们家族很多积累都付之东流,根本没有用处了。

    何夕手段没有丁显那么狠毒,但也足够让他们rou疼。五年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一些人其实都知道朱允炆登基的内幕。

    那里是朱允炆夺位,其实就是方孝孺为首一些人,在朱元璋面前强硬了一把。朱元璋似乎是退让了。

    只是几年过去了。回头再看,很多人其实也回过味来了。

    心中也有了一些揣测。却不敢说出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