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三章:革新 (第1/2页)
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一百八十三章:革新一般来说,制作一杆鸟铳就需要花费一名工匠近一月的时间。 现在整个军器局之中只有二三十余名军匠会做鸟铳,就算是按多的算三十人,那么一个月算下来也不过三十杆,一年也才三百六十杆。 陈望预计改革军制,军中鸟铳手的比例起码要在三成,也就是每一局中设一鸟铳旗。 一局中有一百一十二人,一旗是三十七人,一个局起码就要三十七杆鸟铳。 九百余名辽骑自然是不需要换装鸟铳之外,只有步兵需要。 经过了之前的步兵军制革新重组之后,现在陈望麾下一共有两营兵,被分为六部,一共有四十八局。 四十八局的兵,各武装一旗,需要一千七百七十六杆鸟铳。 按照军器局如今这个的速度,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全部打制完成。 五年以后都是崇祯十五年了,到时候别说黄瓜菜了,什么都没了。 李自成那个时候都快改称号叫做新顺王了。 松锦之战也都打了快两年的时间,已经到了分出胜负的关键时候了。 陈望自然是不可能等这么长的时间,军器局在鸟铳之上的产量必须要提高,而且这件事迫在眉睫。 现在留给陈望的时间并不多,差不多只有一年半载的时间。 第二次入口之战是在崇祯十一年的九月底展开,勤王令是十月份发下的,洪承畴、孙传庭两人皆是收到诏书赴京勤王。 也就说,陈望最迟最迟,都需要在一年半的时间打制出一千七百七十六杆鸟铳,每个月最低要打造九十八杆,比现在产量提高三倍多才能够完成目标。 而且这个产量,还是不计算损耗的情况之下才能够完成。 如果不自己做的话,就只有申请军器,然后等着调拨。 递上些银钱,扯着曹文诏的虎皮大旗,前前后后拿一千多杆鸟铳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问题调拨来的那些鸟铳根本就没办法用。 炸膛的问题暂且不说,那些鸟铳的威力和射程都全不达标。 现在能够提高产量的办法,只有两个。 一个是在人身上下功夫,制铳的人多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第二个则是在器上面下功夫,制铳的难度降低了,工序轻松了,产量也自然就上去了。 第一个办法,自然是需要齐正松来解决。 陈望的目光移动到了齐正松的身上。 陈望轻拍了一下座椅的扶手,平澹道。 这个时代一些工匠敝帚自珍,不愿意将自己的技艺传给旁人。 一来是他们对于家传技艺的珍重,二来则是常言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于广泛了。 陈望自然是清楚其中的关窍,不过他并没有和齐正松等多费口舌的意愿。 武器坊有一百三十名工匠,要是全部去制铳,就算是很多人不熟练,一月也有差不多百十来杆。 后面随着熟练度的上升,鸟铳制作的只会是越来越多。 制作鸟铳的工序虽然繁琐复杂,但是 却并非是太难,只要肯学,三个月的时间足够学会。 要是学不会,如今汉中卫还有不少留下的军匠,他们只怕是消尖了脑袋跑来。 朝廷的粮饷多久没有发了,陈望接受军器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给选中的人发了两个月的饷银,还承诺说以后每月都会按时发放饷银。 往年就是卫中的正兵都领不到什么饷银,他们这些匠户,就更不用提了。 陈望目光平静,澹然道。 陈望的话音刚刚落下,齐正松已经是跪了下来。 齐正松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面对陈望开出的价码,他没有一丝一毫犹豫。 二两的白银,一年就是二十四两,而且每月还有粮米菜食作为补贴,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他们匠户地位低下,原先在卫中,做很多事都没有一分钱可拿。 汉中卫贫苦,朝廷许久才发一次粮米和饷银,如果不是下工之后到处去做活计,他们早已经是活不下去了。 原先在卫中劳苦一年,都赚不到这一半的银钱。 陈望的目光从齐正松的身上,转向了站在一旁的江万山。 齐正松这边的问题解决,现在自然是需要江万山表态的时候。 甲胃和鸟铳不一样,不需要一个人会制作所有的器物,完全可以分开。 和齐正松一样,江万山也没有丝毫犹豫,便跪了下来。 江万山紧咬着牙,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而后瓮声道。 陈望看着江万山和齐正松两人身上的单衣,他们的身上的衣服也就比普通的军户好一些,毕竟还算是有一门手艺。 汉中卫内大步分的军户穿的都像是乞丐一样,破破烂烂。 也就是正军还勉强有些磨样,往昔打仗的时候,起码不少人都还有一件军士青衣或是鸳鸯战袄穿着,没有太过于破烂。 陈望抬了抬手,说实话,他不喜欢跪礼,无论是向别人下跪,还是别人向他下跪。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