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变数 (第2/2页)
/br> 洪承畴如今带领着左光先、贺人龙等一众精锐还滞留四川龙安府的平武县。 按照正常的速度,要返回文县,起码需要花费十余日的时间。 而要返回原本所在的成县,无疑是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 这么长久的时间,足够李自成带领主力完成转进。 留在成、阶两地山区路口设防的一众军将,他们麾下的兵力不足,阻挡小股的流寇尚且可以。 但是让他们面对着李自成所带领的闯军主力自然是完全不够看。 也就是说,原本洪承畴在成、阶两地布下的包围网实际上已经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办法限制李自成的行动。 李自成随时可以突破成、阶两地的包围网,去往陕西其余的地方。 这盘原本将死的棋,被李自成又重新盘活。 毋庸置疑,李自成确实称得上是名将。 九死一生的局面,他都能够精准的找寻到那一线的生机,让人不得不折服。 如今的局势已经和原本的进程截然不同。 未来的一切都已经是成为了谜团。 而按照原本的进程,李自成在回师之时遭遇了在梓潼遭遇了洪承畴的伏击,兵败之后才转道江油,经由青川,取道白水进入巩昌府内。 但如今李自成返回巩昌府内主力并未受损,甚至还得到了增强。 李自成并非是从七盘关进入的四川,自然也没有想过要从梓潼离开四川,进而也避开了可能到来的伏击。 因为蝴蝶效应的原因,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变动,洪承畴也没有亲领军兵进入保宁府的梓潼,而是领着军兵从文县进入了四川境内。 大部分的事件都已经发生了变动,拓养坤和张正耀也并没有投降,反而是带入军队加入了李自成的麾下,极大的增强了李自成的战力。 李自成如今的实力,比起原本进程之中要强了不止一星半点。 陈望感觉,这一次恐怕李自成不会再度兵败于潼关南原,仅余十八骑逃入商洛山中。
陕西之地只怕是再度掀起滔天的巨浪,亦如当初崇祯八年高迎祥领兵重返陕西一般…… 只是这样一来,他只怕是也要加入进剿的队伍之中了。 陈望有些无奈,身为营将,哪怕是做到了一镇的镇首,但是营将就是营将,并没有多少的自主权。 上面的军门和督抚一句话下来就需要拔营调兵。 现在陈望的处境完全可以用身不由己来形容。 虽然他现在有着卫军军官的身份,但是主职还是汉中府的镇守副总兵。 自己汉中卫的指挥同知身份,只是搭上了孙传庭的线后,又恰逢其有心整顿卫所才得到的官职。 眼下如果再度加入进剿的队列,汉中卫的发展因为他不在,恐怕会因此而缓慢不少。 但是眼下,陈望没有任何的理由和借口,让自己留在汉中府内。 张献忠和刘国能等部在南直隶的安庆府内兵败失利,虽然又返回了郧襄的山区。 但是他们对于汉中府没有表露出丝毫的兴趣,甚至没有一名流寇越过边界进入汉中府内。 而且按照原本的进程,张献忠和刘国能等部休整完毕,从战败的阴影之中恢复了回来之后,在崇祯十一年初,也就是明年初的时候,再度兵出郧襄。 而后在郧西被左良玉和总兵陈洪范击败,刘国能逃亡至抚州后选择了投降。 张献忠假借官兵的旗号再度北上,袭击南阳府。 在路途之上,遭遇左良玉,被左良玉识破,而后败逃谷城。 而后张献忠自觉势单力孤,也假意选择了投降。 虽然张献忠是假投降,但是熊文灿却是以为真投降,并且给予其极高的优待。 随着张献忠的投降,到明年初时,郧襄地区的流寇危机可以说暂时的消除了。 汉中府不再受到威胁,自然也不需要人来坐镇。 只怕是要跟随着孙传庭和洪承畴两人一直跟在李自成的身后,空耗时间。 除非陈望学左良玉拥兵自重,闻令不动。 熊文灿性格偏软,左良玉对他不满可以拥兵自重,收到调令后找寻接口按兵不动也没有事情。 毕竟熊文灿麾下没有多少可用的将校,而且威望不足,名望不够,很多时候需要倚重左良玉。 左良玉就是吃准了熊文灿不敢动他,才如此的恣意妄为。 但是陈望头顶上的上司一个是洪承畴,一个是孙传庭,这两个人和熊文灿根本就是两个极端。 要是敢不听洪承畴的调令,只怕是要不了多久官职就会被一撸到底,各项的罪责就像雪花一般飞过来,到时候人能不能活着都在两说。 孙传庭就更加恐怖了,他不会像洪承畴一样罗织罪名,但是他更直接,也更恐怖。 历史上贺人龙不听命令,孙传庭官复原职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直接砍了贺人龙的脑袋。 而且…… 陈望还想到了一件事情…… 崇祯十一年九月的时候,多尔衮、岳托率就将会领兵分路从墙子岭、青山关入塞侵扰,侵入北直隶。 崇祯先命丁父忧的卢象升夺情起复,总督各路兵马抗清。 而后在十月十五日,又命洪承畴、孙传庭赴京勤王。 洪承畴、孙传庭接到诏书立即召集当时正在陕地等地一众将校前往北地驰援。 那个时候,孙传庭与洪承畴已经是在潼关的南原击败了李自成,所以崇祯才命令其北上勤王。 如果李自成没有败在潼关的南原,那到时候必然又会生出无穷的变数…… …… 《明史·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十一年正月,良玉与总兵陈洪范大破贼于郧西。” “张献忠假官旗号袭南阳,屯于南关。良玉适至,疑而急召之,献忠逸去。” “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未几,请降,良玉知其伪,力请击之,文灿不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