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二章:杨嗣昌 (第1/2页)
风起明末山河破碎第二百一十二章:杨嗣昌 杨嗣昌满面的愁容,颓废的坐在中堂的坐椅之上,想起白日间的一切,终究是忍不住叹息了一声。 如今南寇北虏,正值多事之秋,国家疲惫,他身为兵部尚书,比谁都要更清楚如今的时局到底有多么艰难。 上任兵部尚书之后,杨嗣昌才真正的明白了如今大明如今是到了怎么的一番田地。 千钧的重担积压在他的身上,各种各样的事务堆积如山都要他来决断,刚过天命之年,但是杨嗣昌脸上的须发却都白了大半。 那些假仁假义的朝臣,脑子里想的尽是争权夺利。 那些满口忠君爱国的人,其实尽是巧伪趋利之徒! 陈新甲坐在右首,此时神色颇为愤怒,眉目之间也如同杨嗣昌一般布满了愁容,恨声道。 他说的话带着些许的四川口音,他原是四川长寿人,青年中举之后便离乡为官,虽然过去了多年,但是仍然乡音难改。 陈新甲面目刚正,细眼长眉,四十有余,通文学又晓边事,于辽东任官多年。 今年四月十八日的时候,卢象升之父卢国霦在阳和探望了卢象升后,在返乡途中去世。 五月,卢象升得知父丧,痛不欲生,连上七疏,请求丁忧守制。 如今代领宣大总督是陈新甲,陈新甲原是宣府巡抚,这一次在杨嗣昌的推荐下上的位。 陈新甲之所以在京师,正是因为和谈之事。 杨嗣昌主内,陈新甲则和辽东巡抚方一藻主外。 但是眼下,和谈一事已经是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 杨嗣昌微微垂首,用手扶着额头,眉宇之间难掩疲惫。 杨嗣昌面容憔悴,看着舆图之上的城池和边墙。 和建奴的议和其实只是权宜之计,现今国家形势之所以如此危难,其实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力量太过于分散,根本不能攥在一起。 关内流寇造成的动荡牵制了太多的军兵,太多的省份。 那些流寇不事生产,四处劫掠,每到一地便破坏一地。 如今陕西、河南、南直隶等地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税赋也因此缩减了许多。 让原本就难以维持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 陈新甲看到杨嗣昌紧蹙的眉头,想了一想,转移了话题。 提起南方的情况,杨嗣昌紧蹙的眉头也舒展了开来,脸上多少也算是有了点笑容,开口道。 虽然过了三月平贼的期限,但是无论如何能够剿灭流寇就是好事。 三月平贼,其实杨嗣昌自己也知道太过于勉强,但是他没有太多的办法,如今国家局势艰难,天子有些急切。 为了赢取天子的支持,有些事情他也是身不由己。 「有侯良柱在 ,李自成应当翻不起什么风浪。」 陈新甲神色微松,对于内地的情况他不甚了解。 他刚刚接任宣大总督不久,宣大内部的事情都已经是让他忙的焦头烂额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顾及其他。 侯良柱曾经征讨擒斩奢崇明、安邦彦及其同党莫德、杨作等,时称。 只有侯良柱在,那么四川便绝对无忧。 谈起南方的局势,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杨嗣昌的神色略微一沉,停下了言语,良久不语。 陈新甲等待了许久,一直没有听到杨嗣昌再说话,他斟酌了一下,还是出声道。 杨嗣昌的神色重新恢复了平常。 南方传来的都是捷报和好消息,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中总是不宁。 他当初举荐熊文灿是看重了熊文灿在军略上的才能。 但是却没有想到他已经是提前警示了熊文灿,要将以剿为主,以抚为辅。 对于刘国能、张献忠两贼务必要将其诛杀,不得放纵。 而熊文灿却是没有听从他的意见,选择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而且还擅自选择招降了刘国能、张献忠两部,甚至在招抚的时候还越过了他直接向着天子递上了奏疏。 天子急于平定内部的sao乱,允许了熊文灿招抚的注意,对此杨嗣昌根本没有任何的办法去阻止。 杨嗣昌心中沉闷,张献忠那边似乎还有很多的问题。 其之所以更够招抚成功似乎是用大量银钱打通了关窍,朝中和地方有不少的人似乎都收了不少的银钱。 张献忠受抚一事,就此已经是成为了定局。 天子甚至没有追究其抛掘凤阳陵墓之责,他又能做什么事情来阻止招抚的进行? 熊文灿将张献忠当成了郑芝龙,但是他不知道,张献忠和郑芝龙之间有着云泥之别。 流寇狡诈无比,降而复叛之事屡见不鲜,一旦张献忠反叛,南方大好的局面只怕是会瞬间消失。 杨嗣昌轻轻的摆了摆手,心中满是无奈。 为了能够布下四正六隅十面之网,他献策再征剿饷二百八十万,募兵十二万。 朝中很多人都说是他这是饮鸩止渴,孙传庭更是毫不客气的违逆他的意思,甚至上书直言他的方略过失。 到底是不是饮鸩止渴,杨嗣昌自己又如何不知道。 但是很多时候,人并没有选择。 哪怕明知道放在面前的是一杯鸩酒,为了能够多活些许的时间也必须要喝。 如今国家危难,地方困苦,如今又再征剿饷二百八十万。 一旦再度发生大规模的灾荒,依照如今国家的财政,根本无力赈济灾民,到时候又将会激起更大的民变。 但是若是不征那二百八十万的剿饷,不多募军士,又如何能够现在流寇大半已经消亡的局势? 对于孙传庭,杨嗣昌心中更多的是无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