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势 (第1/3页)
鸟入山林,日暮西山。 明军突然的凶猛,让清军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因此损失不小。 但是清军到底是历战之师,数个时辰之后,清军也已经是猛攻之中回过神来。 他们向着山坡的高地增设了大量的军兵,最终还是挡住了明军的攻势。 曹变蛟最终还是没有能够乘胜追击,再度击破清军的第二座营垒。 其实曹变蛟一开始的时候,曹变蛟已经是带兵杀进了第二座营垒之中,但是营垒之中的清军极为顽强,其中不乏护军营的甲兵。 他们占据着有利的地形,装配着强弓,营垒之中还有不少的火器存在吗,这些都限制了曹变蛟的勇武施展。 而且曹变蛟最为擅长的其实还是马战,只可惜山道崎岖,根本就没有战马施展的地方。 人力终有极限,曹变蛟勇力过人,但是接连的鏖战却是让跟随着曹变蛟的一众家丁和甲兵感到疲惫。 最终曹变蛟只能是无奈领兵暂时撤退,换上了另外的营镇攻山。 清军战力本来就强,善射的弓手众多,又兼有地利,仰面攻山本就是落于下风,战局就此陷入了僵持。 随着夜幕的落下,连绵的山岭也再度恢复了沉寂。 明清双方皆是暂时收兵回营。 清军调兵遣将,开始根据实际的情况重新分配防守的兵力。 而明军则是暂时休兵罢战,稳固阵线。 除去曹变蛟攻破了东山的一座营垒之外,西山也攻破了清军的一座营垒。 说实话,孙传庭最初听到高起潜派人传来捷报,言称攻破了清军外围的第一座营垒之时,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辽东的问题的孙传庭心中清楚非常,正是因为清楚,所以才不相信。 辽东的营镇其实已经开始门阀化,高额的军饷,极高的自主权,让辽东逐渐脱离了帝国的缰绳,朝廷的掌控。 关宁军能不能打,答案是肯定能打。 但是关宁军能打,却为什么建奴仍旧如此猖狂。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关宁军虽然能打,但是关宁军却不愿意打。 关宁军之中最能打的就是各镇营将麾下的直属家丁。 但是那些家丁,各镇的营将都是当作宝贝一样,轻易不会动用。 除非是遇上生死存亡的时刻,才会去尽力一搏。 这一次建奴入关,战报之上关宁军一直都是败多胜少,但实际上关宁军根本就没有多少的伤亡。 这一战孙传庭其实并没有对于关宁军抱有什么期望,也并没有想要求关宁军取得多少的战果。 只是需要关宁军的骑兵作为策应,以此给与建奴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弥补人数上的劣势。 但是眼下的关宁军的表现却是远超他的想象。 “建奴营垒守备森严,南山久攻未果,东山全赖变蛟将军之力得以破寨。” 跟随观战的兵部官员,向着前来报捷的塘马询问道。 “不知西山营垒告破,是哪位将军之功?” 前来报捷的塘马,挺胸抬头显得极为骄傲,听到有人问起,当下便高声回答道。 “破寨者,乃是我辽东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 “吴三桂?” 一众官员皆是议论纷纷。 前来观战的官员多是兵部出身,对于吴三桂他们并不陌生。 吴三桂是辽东总兵吴襄的儿子,也是祖大寿的外甥。 崇祯三年,吴三桂随祖大寿和吴襄收复滦州、永平、遵化、迁安四城,在遵永大捷中立勒功,而后授为守备。 而后历战有功,逐级上升,最近一次是升任,是在崇祯十一年的九月,升为了辽东前锋右营副将,也就是副总兵。 “果然是将门虎子!” 有人出言赞叹,气氛一时间热烈了不少。 首战告捷的喜悦在人群之中洋溢。 孙传庭双目微凝,看向西山的方向。 从他所处的位置,只能看到西面大阵的边角,其余的视野都被山岭所遮挡。 孙传庭没有在这个时候说出什么破坏气氛的话,而是顺着众人的话头对于吴三桂夸赞了一番,并且下令嘉奖,派人携带rou米前去犒军。 夜幕落下,四野却是灯火通明,战后的寂静并没有持续多久。 清军连营不仅在营垒之中树起了火把,甚至还在山道坡地等进攻的地带竖起了不少的火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