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大世 (第2/3页)
之中,只是转瞬之间便已经是使得群情鼎沸。 兵不血刃的拿下洛阳,相比于攻克洛阳城更加鼓舞士气和军心。 作为主帅,李岩能够清晰的从麾下部众的精气神中看出他们的变化。 当初兵临洛阳之时,城外游荡的流民请愿甘当先锋,挖掘土石、填壕填沟、帮助攻城。 而在进入洛阳之时,百姓夹道欢迎,热烈无比,说上一句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亦不为过。 入城之中,李岩注意到他麾下的一众军兵皆是昂首挺胸,朝气蓬勃,与之前大不相同。 往昔虽然三令五申,严加打击,但是总有军卒违抗军法,做出侵扰百姓的事情。 但是这一次,入城数日的时间,竟然没有发生任何一起这样的事情。 李岩虽然不清楚其中的道理,但是他知道的是,这是一件好事,以后或许这样的事情还会越来越多。 刑台之上的处刑还在继续。 除去福王一脉之外,洛阳城中还有很多的富户地主,豪强士绅。 他们都是万民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李岩走下了刑台,直接便来到了后方的街道。 刑台后方的街道之上,一众万民军的将校早已经是等待多时。 不过今天站在人群前方的人并非是常常身穿红袍的红娘子,而是一名重面阔颐,浓眉大眼的壮年男子。 这名壮年男子名叫李际遇,在李岩起势之前,他实际上是河南民变最大的一股势力,被明廷列为河南诸贼魁首,麾下从众最多时有四万余人,横行在河、汝之间。 后面被贺人龙击败,败退入山,在陕西兵入陕之后,又重新了兴复了起来。 李岩击破登封,广发行文,李际遇在经过了一番思索之后,带兵前往会和,被李岩收编。 李际遇前来归附,使得李岩的号召力和威望更为壮大。 面对李际遇,李岩自然也是不会慢待。 如今李际遇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万民军的第三号人物,仅次于李岩和红娘子之下,算得上是李岩如今的左膀右臂。 “洛阳城内所有的囤积粮食的商贾都已经被我们拿下,各处粮仓的情况也已经被我们掌握。” “武库也已经接管完毕,牛大人正在点收之中,预计明日便可以点算出所有合用之物。” 李岩点了点头,拍了拍李际遇的肩膀,夸赞道。 “很好,这些时日大家都辛苦。” “信王言重了,信王高义我等无不拜服,能为信王效力,实属我等之荣幸,哪里会有什么辛苦。” 李际遇神色郑重,对于李岩的态度显得极为尊重。 李岩没有拿着架子,语气仍旧温和,问道。 “明日开仓放粮的消息可有放出去?” “这几日都已经放出去了,周边的难民听闻消息也都汇聚了过来。”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李岩的心神稍微放松了些许。 “自古以来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这一次放粮募兵一定要慎之又慎。” “本部九营这几日也会重新整编,那些被裁汰的军卒全都会转做辅兵和后勤,这些安置的事情由你来负责。” 很多时候,李岩完全都是在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 千钧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却是不能表露出来分毫。 因为他是领袖,数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的目光都在注视着他,等待着他引领着他们向前。 开仓放粮,一是为了邀卖民心,扭转他们在舆论之中不利的地位。 “得民心者,可得天下”,这一句话,以前李岩对于其中的深意并不明白,但是现在心中却是有所明悟。 这一次兵不血刃的拿下洛阳,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在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民心。 孟子说的很对。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因为赏罚分明、不劫掠、不苛责的原因,各地守军守城的意志十分的薄弱,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坚守的城池。 而相反明廷的做法却是大失民心,甚至引得守军反叛。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