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报恩郑国荐白家,祭战神白家归心 下 (第1/1页)
远处山中一人一马远远地看着这边,当秦王政要来这白家村的事情进入自己耳朵的时候,他并没有阻拦,他早就知道这白家村的秘密,所以早早地来到这,之前就算麃公告诉自己秦王政的血脉,相信没有问题,还有比秦王政进入白家更能说明身份的吗?所以自己用一些办法让王贲、蒙恬和郑国知道了“无白不成军”这句话,白家世代在秦军有将领,这句话已经在大秦军中传了几百年了,秦王政自愿的走进去,如果这时候秦王却步,虽然无法证明这秦王政不是先帝之子,但是能说明很多问题,那么或许……,当然,如果他进入,而且安然无恙出来,那么自己就死心塌地的跟随他。 不过,刚才也看到了少年秦王的王者之风,心里顿时有了担心,毕竟如果真的是嬴氏血脉,但是这里出了意外该怎么办?那个传说万一是假的呢? 这时候已经无法阻拦,因为秦王政已经随着白仲走入村里,跨过那条红线。 亮鸿极目远眺,只看见夜幕慢慢降临,只见那道人影依然在晃动着,亮鸿并不敢离开,只能远远地等候着。 这白家村小巷子的路最多也就六尺半宽,用石子铺着,正常并肩也就两人走,秦王政故意慢走一步,让老族长走在前面。 老族长白仲微微一笑,这秦王小小年纪,却如此懂事,刚才以他的身份开始走在前面做个姿态,现在慢走半步明显是给足自己面子。 白家村大部分家庭是土建的房子,有些木头建的房子,家家户户门有个门槛,大概半尺左右高,小孩子一堆一堆的在门口嬉戏着,还有大人用树枝在地上写着字,教孩子识字,也有朗朗的读书声,不过随着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已经点上灯,大秦百姓生活条件远比关东六国好,白家又是老字号关中世家,条件并不差,但现在给自己的感觉是,有点开始破落和衰败了。 老族长白仲领着秦王政走到村里唯一的一座用大石头堆砌而成的房子,房子门上只有一个字,大篆写的“白”!这个字就够了,在大秦境内能用这个字姓的只有郿县白家人才行,这是白家的骄傲。 老族长白仲自己推开了门,对他身边的人说:“一壶凉茶!”然后转身对秦王政说:“大王,请!” 进门之后就看到一件战衣,这是一件很特殊的战衣,黑、白、青、赤四种颜色在其上,黑色的主体,白色的白虎,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而身黑,黑青相次的“亚”形、红色的火焰于其上,这是一件代表大秦战神的黼黻,也是大秦有史以来,唯一君王赐给将军的一件黼黻战衣,他代表着大秦唯一的战神武安君白起。 秦王政立在黼黻战衣之下,看了许久。 “这可是武安君的神魂啊!”秦王政一叹。 “大王请!”白仲抹了抹眼泪道。 秦王政并没有客气,坐上在主位。 当秦王政坐好之后,老族长立刻再次跪拜:“大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王政疾走两步拉起白仲:“老族长,平身!” 老族长抹了抹眼角的泪水,秦王政扶他坐在右手第一位,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 “老族长,这些年,你们过得好吗?” 秦王政问的很有艺术,白家是军旅世家,是秦国军队的顶梁柱之一,收入主要来源就是军功,实际上并不擅长农耕,失去了军功的奖励,白家仅仅靠着农作物为收入,明显大不如前,特别是像孟西白三家,老秦人最早的世家大族,白起崛起的时候,俨然进入关中第二家族,仅次于嬴氏王族,突然地位跌落,加上心里失衡,白家人十多年都没有出仕入军之人,但是族中人习惯了大手大脚,家当如何能撑得住?没落是正常的,刚才有些破落的景象,自己能得出这一结论。 果然,白仲一愣,脸色略有尴尬:“近些年收成大不如前……” 秦王政心里知道,眼前的白仲也是一只老狐狸,所谓收成,可以理解为地里的收成,也可以理解为总收成,白家没有军功奖励,收成当然大不如前,这老家伙一语双关。
白仲看了一眼眼前的尚未行冠礼的秦王,心里想,这秦王小小年纪,弯弯绕绕不少,天赋强于前两任秦王多已。 白仲一叹,也不再隐瞒了,继续道:“生活相当拮据!” 白仲想着自己年轻那一会白家多么风光,仅仅十多年前而已,十多年后,白家在自己手里啃着老本,就没有缓过来。 “老族长,此次前来,寡人没有带任何东西给白家,老族长你应该知道,我老秦人自孝公时代开始,变法图强,治灾不救灾!” 白仲点点头,大秦治灾不救灾已经上百年了,如果有天灾人祸,除了追究必要的人为责任,会提供治灾的一切设施,但是不救灾,这些年家家户户有余粮,正常都能活下去,也有些家庭没有余粮的,首先责任是自己问题,而官府给点食物,要他们活下去一段时间,让他们扛起锄头和其他农具进山,刀耕火种也行,打猎采集也行,活下去,田地是你的还是你的,到了春季,秧苗官府会给,只要撑到下一个秋收就活过来了,这或许会死很多人,但是老秦人什么苦没吃过?老秦人要的就是靠自己,老秦人的心就是这样磨砺出来的,不畏死,不怕困难。 就因为这样,老秦人比六国人更狠更厉害,打战更不畏死! “秦国有句老话‘无白不成军’!”秦王政轻轻一叹。 白仲身体一震,并没有接话茬。 “秦国在开渠你知道么?” 白仲点了点头,这如何不知?并不远,泾水以东,只有几十里地,几十万人在那边,那么大动静,如何不知? “或许你不知道这渠的意义!这渠建成,我大秦就会多出四万顷良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