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一百九十八章 江阴子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八章 江阴子弟 (第1/2页)

    第200章江阴子弟

    清军又一部兵马自利港登陆赶到,来者是都统李国翰部马步军三万人。

    阎应元望着烟尘滚滚的北方,长舒一口气,心中释然。

    王定国见状,回身上马,骑在马上,威风凛凛的斜视着阎应元,道:“上马,再战!”

    两人对视一眼,阎应元亦不胆怯,翻身再上马背,二人再次交手。

    王公略等人剿灭了眼前敌军偏师,见又有敌军援兵赶到,气势稍沮,虽已精疲力竭,但仍鼓舞残兵,继续向前。

    此刻,两军皆已成强弩之末,明军全凭最后一口气强撑。

    李九郎所部骑兵五千,折损大半,两军死尸盈野,重重叠叠,可见交战之烈。

    清军李国翰部龙精虎猛,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而来,明军力竭难支,见敌军又至,心中已无生还之念。

    王定国力大无穷,越战越勇,阎应元堪堪支应,眼前鞑子的勇猛出乎意料,连战数场,竟还有余力。

    “断头典史,束手就擒,我饶你一命。”

    “在我麾下做一部将,如何?”

    阎应元虽勉强招架,却韧性十足,纵使王定国猛攻,但依旧抓不住可以取其性命的破绽。

    于是他便开口,想要用话来使阎应元分心。

    “哼,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

    阎应元大声道,周遭明军士卒全都听得真牵

    王定国脸色一沉,手中青龙戟如暴风骤雨般耍了起来,阎应元应对不及,被划伤了大臂,留下了一道深深的血痕。

    还好他反应及时,迅速拉开了距离,才躲过了紧追而来的致命杀眨

    酣战之时,清军援兵已经距离战场不足两里地。

    清军顿时士气高涨,欢呼雀跃。

    明军则是一片安静,众将领亦面色沉重,开始收拢兵马,得残兵七千,结阵自保。

    阎应元也返回了阵中,王进忠扯下一缕布条,为阎应元扎住伤口。

    众将环护左右,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王定国也收拢了兵马,他所部两万人战至此时,只剩三千,十几员偏将幸存三人。

    他虽感到阵阵rou痛,但是今日一战,以寡敌众,消灭了明军数万,打尚将两员,也算是战果颇丰。

    明军江阴四营兵马全部覆灭,剩下七千兵马是阎应元的亲兵营与李九郎的骑兵营残部。

    两军已经拉开了一段距离,隔数十步结阵对峙,王定国也不怕明军走脱,毕竟鏖战许久,两军体力早已耗尽。

    他策马来到阵前,背后四面兽旗飞舞,望明军诸将言道:“尔等若有愿降者,可有幸为我帐下马前卒。”

    众明将冷眼相看,无人理会,王定国见自讨没趣,轻哼一声,拨马回转。

    李国翰率军赶到已至王定国后方百步,清军的骑兵开始自两侧迂回,准备一鼓作气,包抄明军。

    清军忽然就像是打了鸡血般,嗷嗷叫了起来,眼神开始变得嗜血。

    看着敌军步步逼近,后路已被敌骑阻断,七千人马,虽死战而独木难支,如今身陷重围,生机断绝,只有全忠义之节,为国事而死。

    顷刻间,明军上下弥漫起一股悲壮之情,前有施琅钱塘水师飞蛾扑火,彰显大明军威。

    今有江阴三万子弟,孤军奋战,为国尽忠。

    一时风静,几行鸿雁高飞。

    四野敌来,七千孤勇死战。

    清军压上,李国翰与王定国联手杀来。

    “砰!”

    忽有炮响,若平地一声惊雷。

    一颗实心弹丸砸在了正在疾驰的王定国面前,地上瞬间出现了一个大坑,地皮销毁,土石飞溅。

    若不是碧血驹及时收踢,王定国便会血溅当场,尸骨无存。

    李国翰更是大吃一惊,东张西望起来。

    “何人放炮?!”

    王定国怒斥道,他还以为是李国翰部带来的火炮,厉声斥问起来。

    李国翰却是脸色阴沉,冲着王定国摇了摇头。

    正这时,忽闻有声西来,急逾雷霆,动摇九霄。

    清军全然色变,王定国反应最快,急呼后撤。

    李国翰自然知道这是什么声音,慌忙督军后撤,然为时已晚。

    明军铺盖地的炮火双眼便至,弹丸如雨,密集若织,持续数十息,声犹不止。

    覆盖式的炮击将精准地全部落在了鞑子头上而未伤友军分毫。

    开花弹,实心弹,混杂袭来,鞑子人惧马惊,平原上又无处可躲,面对明军火炮的打击,一眨眼,便已经军阵大乱,损失惨重。

    明军见状,心头之恨顿消,真是风水轮流转,今朝轮到汝。

    阎应元顺着炮声远望,什么也看不到,他知道,这是秦军来了,可不知是哪一部。

    眼下松山营在镇江驻守,虎贲营又远在秣陵关,锐士营在句容,踏羽营在苏松,都不可能前来救援他。

    那么......只有在丹阳的蓝田营了!

    可他们担任御营之责,护卫王驾,不能轻动,又怎会前来?

    就在阎应元疑惑之时,西边原野的尽头,出现了一排连绵的人影。

    旌旗羽织,迎风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