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骥马追风,长戈照日 (第2/2页)
之中,鼾声如雷,起起伏伏,连绵不绝。 一夜安宁,月落乌啼,霜露满。 明军各部按计划收拾营寨,先后启程。 黄蜚率领水师最先出发,他们要顺水返回嘉兴,再转入运河之中,直奔无锡。 王之仁部其后拔营,走陆路往青浦、千墩镇一线。 朝阳初起之时,焦琏领踏羽营出动,大军连带着伤员一起,全部出发,只留下了一座座空营。 焦琏计划将各部伤员安置在青浦县城休养,如此一来,既可保证青浦治安,又能在伤愈之后,尽快归队。 及至正午时分,华亭知县万寿祺率领城中士绅市民出城犒军。 来到了城西的军营外,见营中无人,一片空荡,众人面面相觑。 万寿祺一时无言,远望西边烟尘飞起处,整肃衣冠,郑重一拜。 王师劲旅来如风,保境安民显赤忱。 秋霜覆甲清白处,律令雄兵风纪深。 “这才是我大明的兵马!” “潞王殿下有此军纪严明之师,平定下,指日可待。” “谁不是呢?与以往的兵匪简直就是上地下之别。” 华亭的士绅们纷纷交口称赞,对潞王之军好感丛生。 万寿祺知兵祸已久,从前朝廷兵马所征之处,搜刮甚巨,其祸远在匪患之上。 地方还要卑躬屈膝以迎,若无犒军之举,大兵甚至会分毫不动。 他本按惯例,连夜组织城中百姓劳军,没想到,这支兵马竟来去如风,不趁惯例。 这让万寿祺颇为感慨,对潞王之人,更为好奇。 犒军不成,万寿祺便带人回转,开始梳理华亭民生,革除弊政,救济困苦。 就在大军回返苏州之际,清军都堂土国宝部、都统李国翰部六万人马围困无锡。
无锡知县冯厚敦乃原江阴训导,慈场面,尚不能惧之,他主持县事以来,首重武备,按朝廷政令,组建了县兵三百,分由左右都尉率领。 除此之外,无锡青壮也被编排行伍,每月三训。 所以清兵围城,冯厚敦稳坐县署,调度自如。 城中青壮按寻常所练,在县兵率领下,各就各位,登城守备。 土国宝本以为无锡是空城一座,没想到竟忽然竖起战旗无数,城头之上,更是人影幢幢。 这不禁让清军犯起了难,若果真攻城,还不知需多少时日,届时明军要是来袭,恐被夹击。 土国宝乃是狡猾之人,见无锡城高池深,守备有序,不可一鼓而下,于是便引兵继续向东,奔往常熟,与张国勋汇合。 李国翰见状,也不敢贪恋无锡,只能紧随其后,往常熟进兵。 半道之上,两部人马碰上了也在向东急进的于永绂部。 于永绂对两部冷眼相看,也不派人联络,只顾自己行军。 李国翰派人往于永绂军中联系,却惨遭于永绂拒绝。 无奈之下,只能各自行事,于永绂对于抛弃友军的行为,耿耿于怀。 此番他往常熟,就是奔着张国勋去,你要我死,我就活在你眼前,让你难受! 三部人马八万余,分三路齐头并进,逼近常熟。 新任常熟知县乃是潘柽樟,此时,他已经得知了有清军正从北边袭来。 常熟无兵,潘柽樟新任,县中还未组建起县兵,但其乃忠正之人,他号召城中百姓闭城自保。 百姓闻其言,皆愿从之,此前江阴事迹,早已传遍苏松,受江阴感召,常熟亦不愿降。 潘柽樟得百姓支持,大喜,阖城男子踊跃登城。 他又组织工匠封堵各处城门,沿街设置障碍阻拦。 当张国勋领兵赶到之时,骤然一惊,顿时勒马驻足,面布疑云。 只见常熟城头,偃旗息鼓,不见一人,而北城门却大开,一眼望去,亦不见人影。 清军众将头脑发懵,不明觉厉。 王定国皱眉观察片刻,勒马上前,向张国勋道:“实在诡异,还是先多加探查,再行入城!” 张国勋深以为然,急忙遣游骑外出,详加探视。 不多时,便得到回报,常熟三门紧闭,唯这北城门大开。 “这......” 王定国语塞,一时心中也有些拿不准了。 此前虽然知道苏松空虚,可现在明军水师已经赶来,谁知道有没有半路往苏松投送兵马。 张国勋赌不起,一旦中计,便只能命丧江南了。 眼下明军已经把控长江,他们再无北渡之机,只能在这明军腹背游击辗转,以待时局变换。 “我观城头,恐有卧墙伏兵。” 张国勋举着千里镜观察着城头,他在一处垛口瞧见了露出的一缕红缨。 王定国脸色阴沉,真假难辨,犹豫片刻后,他决定派遣所部三千骑先行入城试探,以为大军开路。 张国勋欣然答应,如此,便可知城中虚实。 可就在王定国转马之时,忽然城头生变。 只见城头之上,出现一人,圆领青袍,乌纱冠带,挺身立在了砖墙跟前,俯瞰城下清兵。 王定国动作一顿,张国勋亦是抬头对望。 “汝是何人?!” 王定国眯眼喝问道。 城上之人闻言,抚须大笑起来,浑然无惧。 感谢清悲酥风的月票!多谢支持! 也感谢大家的评论,觉得还不错大家可以在书评区多多好评,哈哈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