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八章 嘉兴盐政案(一) (第3/3页)
'gcontent2'> “我们已经消息提前告知与你,应当都准备妥当了吧。” “准备是准备了,可是我心中有些不安。” 陶明面色有些发苦,他有一种预感,这回朝廷派人来,是要搞大事情。 去岁,南京朝廷也派了人来巡视,被他用了些手段便打发走了。 再加上后面有人出手,使得南京朝廷一直没有向嘉兴补官。 “陶推官,你的背后,有我们。” “我们的实力,你是知道的,放下你的不安,尽快将这些人送走。” “四朝更迭,也无人敢与我江南世家撕破脸皮,就连鞑子,也得笼络我们。” “杭州朝廷虽有中兴气象,可若无我等支持,必难长久。” 座上的男子呼啦一下打开了手中的折扇,扇着风傲然起身,向着房门外走去。 陶明起身,拱手行礼相送。 男子从他面前走过,忽然驻足,从袖中摸出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轻轻放在了桌上的乌纱帽之上。 随即十分张扬的拍了拍陶明的肩膀,扬长而去。 陶明将金子揣进了袖袋之中,看着桌上的乌纱沉思片刻,大声道:“来人啊!” “来人,拿本官新乌纱来。” 贴身杂役将桌上的乌纱匆匆捧走,很快就将一顶崭新的乌纱帽送来,为陶明戴在了头上。 陶明松了口气,理了理公服,正要离开,忽然有差役来到了门前。 见是自己留在馆驿的差役,陶明使了个眼色,命其进来话。 那差役入内,在陶明身边低声道:“大人,他们似乎有所察觉,三人处一室许久。” “别屋的随员似乎也不简单。” 陶明点点头,那差役便转身退下。 他眨了眨眼睛,沉思片刻,便往前院府堂走去。 这时,那第二名差役返回,向陶明汇报了所见后,又奉命返回。 前院经历司,陶明沉着脸走了进去,其中正在办公的书办吏员纷纷起身见礼。 经历司暂时没有经历,都是由陶明一手全抓。 “去岁的海宁县税赋文卷可都入库?” “回大人,都已经核算完毕,送入架阁库存档了。” “那就好,今岁的都造册完毕了吗?” “这......” 答话的书办有些为难,低下头不敢话。 今年国事跌宕,潞王于六月才在杭州监国,再加上当时战事频频,嘉兴今年的税赋压根就没有解送,各县征缴的钱粮,全部截留在了府上。 虽然已经都登记造册,但是现在的府库中的钱粮,早已经和簿册对不上了。 陶明见书办不话了,叹了口气笑道:“前些日子,太湖水师不是在咱们嘉兴驻防了吗?” “五万人马,可得消耗不少。” “明白了吗?” 书办瞪大了眼睛,看着陶明那意味不明的眼神,支支吾吾地答应了下来。 嘉心府库之中,今岁各县缴税米四十万石,缴银十八万两,丝绢布两千匹,余者另算。 当时太湖水师南下,驻军期间,的确为他们提供了不少粮食。 可是那顶也就支出了米十万石,现在的府库之中,只剩下了五万石米,以及丝绢布。 当中凭空消失了二十五万石米和十八万两白银。 这些钱粮都去哪儿了?书办不敢想,只能照陶明的去做。 经历司中,其余的书办都面面相觑,不敢话。 “今日下值之后,都记得回家看看。” “本官从来不会亏待自己人。” 完,陶明便甩袖离去,只留下一干胆战心惊的书办,在那里窃窃私语。 秀水街上,四名青年正站在一处摊贩面前,十目相对。 冒着热气的笼屉,盖着锅盖的铁锅中传来沸腾之声。 贩一身崭新的长袍,黢黑的脖子处与衣领的对比十分鲜明。 他粗糙的大手握着铁勺,虎口处,老茧遍布。 褐色的眸子中,透着些许凉意,正紧紧盯着面前四人。 “卖什么的?”曾文思问道。 贩用勺子瞧了瞧笼屉,声音沙哑道:“包子。” “什么馅的?” “菜。” “来两个。” “卖完了。” “卖完了?” “对,卖完了。” 曾文思正要掏钱,却听见贩卖完了,嗤笑几声,看向了兄长曾文德。 在两人身后的陈泰与阮旻锡对视一眼,分走摊子两侧,隐隐呈包围之势。 贩不为所动,用铁勺按在了笼屉之上,目光锁定在了曾文思身上。 “现在才巳时末,怎么就卖完了?” “我家生意好,做得少。” “生意好?我观你半个时辰,却也无人问津,这也叫生意好?” 曾文思一句话,令那贩目光皱缩,曾文德吓了一跳,赶紧将弟弟拉后几步,与那贩拉开了距离。 一旁的陈泰更是警惕起来,双拳紧攥,准备随时动手。 阮旻锡忽然感到背后一凉,急忙四面张望,见周遭的贩与行人时不时会瞥向他们。 他的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 感谢书友的月票,多谢!! 祝大家端午安康,平安喜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