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生活日常_第296章 中环,美不胜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6章 中环,美不胜收 (第2/3页)

>    有这种想法,自然就更不会客气。

    红酒不一会儿就见了底。

    魏平安不以为意,笑了笑。

    起身又去露营大面包上拿了一瓶。

    “魏哥,你怎么开了辆面包车啊?”

    “这不会就是那辆上过杂志的露营车吧?”

    魏平安也没想到陈维琛还有这见识。

    看她有点跃跃欲试的样子,明显是真的喜欢,而不是故作姿态或者敷衍。

    “嗯,答对了,但是没有奖励。”

    “这瓶红酒不就是奖励吗?”

    魏平安摇了摇手上的红酒,笑了一下。

    现在,他对陈维琛这个女人的兴趣更大了。

    喜欢露营车,爱好红酒,一眼就能看出这瓶红酒的不凡。

    红酒是别人给他寄来的。

    也只有几箱。

    因为海外物流和审查的原因,只是打算让畅销书作者品尝一下。

    还有更多的酒在魏平安的庄园酒窖里收藏着呢。

    有一些还在发酵中,而有一些则是到了最佳适饮期。

    就类似魏平安现在手里拿的这瓶。

    也是赶巧了。

    很维琛之前就在一次酒宴上看到过一模一样的红酒。

    也是有幸品尝了一次。

    味道口感确实很赞,当然了,价格也能让这位高薪收入的都市丽人感到心脏骤停半拍。

    “1961年产自波尔多的红酒,当奖励都很奢侈了呢。”

    陈维琛比其他三个龙套更有内涵,看到魏平安鼓励的眼神,也就继续解释了起来:

    “40~50年代有不少好年份:1945年、1947年、1949年、1953年、1955年和1959年。但如果要选一个最好的年份,冠以“世纪之年”头衔的话,那一定是1961年。”

    1961年标志着葡萄种植继1956年严厉的霜冻之后回归正常。

    非常具有纪念意义。

    重要的是,它也预示着葡萄酒工艺学家即酿酒师时代的到来。

    这一年的葡萄酒是第一批受益于酿酒技术的佳酿。

    在波尔多,1961年出产的葡萄酒口味集中、香气丰富,已经接近了神奇的1928年和1945年。

    “以赤霞珠为主的特级波尔多红葡萄酒,懂它的人品尝到它,才是它的使命和荣幸。”

    魏平安恰如其分的帮陈维琛做了个总结,最后还不忘捧一把。

    虽然他挺像真的用手捧,而不是用嘴。

    “伙计,这个,这个,还有这个,照样再来一份,另外再加一份冬荫菇炖白贝。”

    陈维琛眼睛一眯。

    “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这道菜?”

    “哦,原来你也喜欢吃,咱们口味还真的挺相近呢。”

    喝着红酒,吃着海鲜。

    不一会儿,大龙虾也跟着上来了。

    几个女孩子坐在这样一份豪横的海鲜大餐面前,感觉坐在这里都非常的有牌面。

    看魏平安的眼神都温柔了许多。

    恨不得化成绕指柔,把面前这个看哪儿哪儿好的男人卷进露营车里,好好体会一下面包车减震的效果。

    陈维琛除外。

    虽然她心里对这个魏平安很欣赏。

    起初或许觉得他有些轻浮和唐突,而接触下来才后知后觉。

    对方就是这种直爽的谈吐性格。

    换位思考一下,陈维琛也就能理解了。

    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更懂得直面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渴望,无需掩饰。

    因为内心足够强大,所以不怕拒绝,哪怕无法攻无不克,却也敢于直面自己的结果。

    无论是好,还是坏。

    嗯……

    如果对方不是一个千万身价起步的富豪,陈维琛还能确保自己会那么费心考虑吗?

    还换位思考?

    切。

    女人,呵呵。

    在中环这种精英人士扎堆的环境待久了。

    再清纯的白月光也能被熬成那颗遗落餐桌上的大米粒。

    即便不是市侩,但追求精神的同时衡量物质基础,也已经成为了陈维琛的思维惯性。

    或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的改变。

    魏平安没有办法窥探陈维琛当下的心理。

    但他运气很好。

    认识陈维琛的时候,恰逢她有了高龄恐慌,有了担心,害怕自己青春白白浪费。

    虽然她跟江一菊没有结婚,可恋爱的周期也很长了,今年的此时此刻,正值七年之痒的峰值期。

    香港的大排档都有电视节目播放的。

    大部分都是录像带提前录制的电视节目,在晚上拿出来循环播放。

    一来可以增加氛围,氛围好人气就好,容易招揽客户。

    二来呢,也有帮助食客了解当日新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