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长生录_0018 莫须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18 莫须有 (第1/2页)

    东厂开始彻查弥勒教了!

    赵云龙向黄锦细细介绍了一番自己的谋划,随即便带着上千人马出发了,甚至陆非烟都坐着陆家的马车跟着一起去了。

    他跟黄锦说的是,带着手下所有人着便装顺着弥勒教徒往宣府镇逃窜的路线一路追踪过去,暗中查探,秘密逮住一些弥勒教徒严刑拷打,慢慢将弥勒教查个底朝天。

    接下来,好像还真让他逮着不少弥勒教徒。

    几乎每天都有身着便装的东厂番子骑着马赶着黑布包裹的囚车从宣府镇方向赶回京城,径直往外东厂衙门跑,来来往往的,好不热闹。

    一开始,郭勋着实吓了一大跳。

    如果真让赵云龙把弥勒教查个底朝天,他就完了!

    不过,收到弥勒教从宣府镇传来的消息之后,他却差点把大牙都笑掉了。

    原来,赵云龙压根就没敢带人进入宣府镇。

    这家伙就带着人躲在昌平州和怀来卫之间的深山里窝着,然后时不时窜出来抓几个路人,弥勒教的人这家伙一个都没逮着!

    很明显,这家伙是准备杀良冒功,伪造证供,以莫须有的弥勒教徒来忽悠嘉靖!

    这招正德朝的时候东厂经常玩。

    问题,嘉靖可不是正德!

    郭勋是着实没想到,赵云龙还敢这么玩。

    小子诶,你找死是吧?

    行,你慢慢玩,等你玩差不多了,我一封奏折上去,揭穿你的把戏!

    赵云龙真在玩什么莫须有吗?

    北直隶大名府南面,有处地方名曰滑县。

    此处全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

    而且这里横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宜,特别适合种粮食。

    自古,这里就是有名的粮仓。

    大明永乐朝以来,这里更是几经开发,良田都达到了将近两百万亩,每年出产的粮食更是超过了三百万石。

    可惜,这些良田基本都不属于老百姓了。

    大明历经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朝堂贪腐日益严重,土地兼并更是愈演愈烈。

    皇室宗亲、公侯勋贵、朝堂官员,甚至外戚、太监等等,那都是变着法的兼并土地,滑县这个香饽饽早被瓜分完了。

    这天上午,艳阳当空,大名府城通往滑县的大道上,上百骑劲装汉子正护着数量马车一路往南疾驰。

    那卷起的灰尘怕不有里许,那隆隆的马蹄声更是传出去老远。

    但凡在路上走的平民百姓,下意识都躲到了路边。

    滑县这地方经常莫名其妙就会出现这样的大队伍,大家都习惯了。

    或许,这又是哪个达官显贵派亲信来收租钱了。

    人家收的租钱可不是一点点,几千上万两都是小数,几万两都有可能。

    这么多的钱,自然需要很多人马护送,所以滑县这地方经常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大队人马。

    不过,这次过来的大队人马却不是来收租钱的。

    打头的马车内,赵云龙看了看窗外一望无际的田野,又看了看怀里隐隐带着兴奋之色的小仙女,忍不住劝道:“非非,要不你就留这边的农庄里吧,太原镇和大同镇那边实在是太危险了。”

    陆非烟坚定的摇头道:“不行,这次我一定要陪你一起去。”

    唉,这事办得。

    赵云龙无奈,只能暗自叹息一声,不敢再劝了。

    没办法,这次他还是得利用陆家人的关系,小仙女若是不高兴了,那就不好办了。

    弥勒教在山西三镇势力之大那简直骇人听闻,他若是以朝堂官员的身份过去,那真是九死一生。

    因为在山西三镇就没有弥勒教不敢杀的人!

    文臣武将他们都敢杀,官再大他们都敢杀。

    巡抚官够大吧?

    正三品的布政使和正二品的都指挥使那都得听人家的。

    而且,一般不到大战的时候朝廷就不会派遣总督,巡抚已经算是地方上最大的文官了。

    这么大的文官,人家弥勒教照杀不误!

    总兵官够大吧?

    正二品的实权武将,一般都管着一个边镇数万甚至上十万人马。

    这么大的武将,人家弥勒教照杀不误!

    他这个从四品的骑都尉在人家眼里就是个屁!

    至于东厂的身份,那更不能暴露。

    如果让弥勒教知道他这个东厂提刑千户跑人家地盘上去查人家,人家不弄死他才怪!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让王勇先带着大队人马在顺天府和宣府镇交界的山地里玩玩莫须有的把戏,吸引弥勒教和郭勋的注意力。

    而他,则扮成运粮的盐商亲戚,从南面进入太原镇,假装去领略边镇风光。

    因为大明实行开中法,运送粮食到边关的盐商多得很,也常见的很,根本就不会引起弥勒教的怀疑。

    这开中法简单来说就是盐商自己想办法把粮食运送到边关,从边关守将那里换取盐引,然后用盐引到朝廷的盐场换取食盐,再运到指定的地方售卖。

    原本,一开始的时候开中法的确解决了边关几十万将士的粮食问题。

    因为大明官方的食盐产量是十纲,每纲二十万引,每引三百斤。

    而盐商想要换取盐引,每引大概要用五石粮食去换。

    这么算下来,每年盐商差不多能往边关送一千万石粮,几十万边关将士再怎么都够吃了。

    问题,开中法实行一百多年之后,盐引份额差不多都被皇亲国戚、公侯勋贵、朝堂官员等等瓜分完了!

    也就是说,盐商想要换取盐引光运粮食去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