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六四章 嬴政的狂喜,孤又有孙女了 (第2/5页)
> 仍然对不能拉拢到赵玄而不甘心。 不过。 他心底也明白。 最开始赵玄在为一方主将的时候,他尚且拉拢不了,后来赵玄成为上将军,他亲自相邀也拉拢不了,如今赵玄成为了大秦的国尉,掌大秦兵权,地位与他这个相邦是一样的,他又从何能够拉拢得了? “唉。” “韩非。” “我该如何面对他。” “赵玄与韩非相交,于我而言,这并非好事。” “但愿我与韩非还有回旋的余地吧,终究这是我一念之差。”李斯此刻也是无比懊恼。 现在他也是有些后悔那般针对韩非了。 “自从当初武安君白起死后,大秦再无国尉,如今这朝堂上,真正的达到了文武并列了。” “二十一岁的国尉,掌大秦兵权。” “唉,人比人气死人。” “不过他这国尉得到的也并非那般简单,三晋为赵玄统兵所灭,这功绩根本无法质疑,更无法抹除,说到底,这也是赵玄的能力,这才能够得大王看重。” 朝堂群臣纷纷暗想道。 无不为赵玄这个二十一岁获封国尉而惊。 “启奏大王。” “国尉乃我大秦武臣之首,按我大秦律例,可赐予君号,封君。” 尉缭又大声启奏道。 知道了赵玄的身份后,他也为之燃起了对大秦未来的期望,如今自然是要想方设法的将赵玄推到更高。 王翦,蒙武他们在外,可为赵玄提供臂助。 而他尉缭就可在朝堂为赵玄提供。 这也是嬴政无形间的安排。 “大王。” “按照我大秦以往官吏,封国尉之后,的确可封君,但也并非秦律所为。” “如今赵国将灭,三晋都将为我大秦所并吞。” “臣以为,倒是可以等赵将军凯旋回归之后,再行议定。” 一个文臣站起来,恭敬的道。 “恩。” 嬴政点了点头,对此倒也是同意。 有关于赵玄的君号,如若封君,这些都需要嬴政去想。 听到嬴政采纳了自己的说法,这个文臣显得十分激动,又紧接着道:“启奏大王,臣还有一事启奏。” “何事?” 嬴政看向了这文臣。 “赵将灭,可见我大秦武德之盛。” “三晋之地都将纳入我大秦疆土,此皆依靠大王雄才大略,执掌大秦,强我大秦。” “在大王的雄才大略下,我大秦必能一统天下......” 这个文臣一开口,便是一阵马屁不断。 嬴政皱着眉头的看着此人,已经有些不悦。 他不是一个喜欢听马屁的人。 在这个文臣御史开口了一阵后,终于进入了主题:“如今我大秦国力日益强盛,大王所执掌的国政也日益增多,臣闻大王每日处置朝政都要到半夜时分,此为大损身矣,为了大王的王体安稳,为了我大秦昌盛千秋,还请大王议定太子储君,让储君监国理政,于此可为大王分担繁劳政务。” 此话一落。 朝廷上许多人立刻明白了过来。 显然这又是哪一个公子的支持者乘着如此捷报大喜的日子来上奏。 “臣附议。” “长公子扶苏,仁厚纯良,可担大任。” “如若扶苏公子为太子,必能够为大王分担朝政。” “我大秦强盛,太子储君之位却悬而未决,于此恐国本不稳,臣觉得大王可早立太子,可定大秦国本民心。” 紧随着。 一个个的朝臣纷纷开口。 而王绾则是静静的看着,老脸上也有几分期待嬴政的答复。 显然。 这一次或许也是他主导而为。 趁此机会,再提议立扶苏为太子储君。 也是再试探嬴政的心思。 “该死。” 侍奉的赵高心底一冷,充满了忐忑。 这么多朝臣响应,如果得逞了,胡亥就没有机会了。 当即。 赵高看向了朝堂上支持胡亥的一些朝臣,隐晦的打了一个眼色。 顿时。 那个朝臣立刻会意。 “启奏大王。” “臣以为现在还不是议定太子储君的时机。” “如今大王正值于春秋鼎盛,正值于壮年,如此就议定太子给予天下人来看不是什么好事。” “臣以为。” “大王可继续考校诸公子,再行议立太子之位。” “臣附议。” “太子储君,国之重本,万万不可草率了。” “大王诸公子之中,扶苏公子虽为长,但却并非最贤,还需大王慎重决断......” 顿时。 胡亥的支持者,乃至于还有其他少数其他公子的支持者也纷纷开口。 整个朝堂上顿时吵闹了一团。 但这吵闹全部都是文臣,少有武臣开口。 王位之上。 嬴政冷漠的看着朝堂上的吵闹,并没有动怒。 “可笑啊。” 尉缭看着这些同僚的朝臣争吵,心底暗暗一笑,却是摇了摇头。 只有他们少数的几个人知道,无论是公子扶苏,还是胡亥,又或者公子高,其他公子,在嬴政知道赵玄是自己儿子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失去了成为太子储君的机会了。 论德行? 论能力? 论功劳? 哪一个公子能够比得上赵玄? 他们的吹捧,他们的支持,一切都是太过想当然了。 “大王心中早有所定,他们此番倒是如同小丑一般。”尉缭心底一笑。 带着一种看戏的姿态,静静的看着,也并不去打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