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4 任期终了 (第2/3页)
站岗保护之外,其他地方就都解除戒严,老百姓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 朱元璋则是待在行宫休息,顺带着听张一凡和朱镜静禀告香山县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翻看了香山县三年来出自朱镜静的账册,详细地了解经济运作情况。 而其他文武百官,则换上便服,带着几名便装的军卒,便开始了香山县三日游。 他们根据自己兴趣的不同,首先选择去核查的事情,自然也是不同的。但是,不时地,都能遇到熟人。 虽然说香山县五十万左右的人口,有一大半是在县城这里,可这些来自京师的人,太特别了。就算在人群中,也是能一下认出来的。 不过香山县的百姓也不会打听是哪位大人,就是招待上,问话时,都会小心翼翼一些。 第三天的时候,朱元璋在张一凡的陪同下,参观了钱庄以及县学和社学。 钱庄是香山县经济腾飞的心脏,教化是关系未来的举措,他最重视这两件事情。 等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在行宫的大殿,朱元璋召开了御前会议。 这个大殿,其实真不大,随行的文武百官,皇亲勋贵都挤满了一堂。 哪怕张一凡在四周布置了多台装了冰块的风车,让人摇着手柄吹凉风,也还是显得有点热。 然而这个时候,没有人在意这个。因为他们都知道,接下来的这次御前会议,对于大明的未来,至关重要。 朱元璋看着底下这么多的臣子,开口说话道:“三天时间,想必诸卿对香山县大概也有了解了吧?都说说,朕听着,有什么害民举措,有什么夸张的政绩,都说出来!” 听到这话,大殿内的人虽然多,却显得鸦雀无声,包括胡惟庸在内,每一个人开口说话。 朱元璋见了,便又开口问道:“朕给了卿等机会,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的,那朕就参考香山县这边,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了。” 他这个话,说到后来,声音提高了一分,语气也变得更加威严了一点。 朱元璋倾向很明显,他都说了,要做利国利民的事情,这就是给事情定性了。谁要是反对,那就是jianian臣,才不愿意做利国利民的事情。 香山县的现状,对这些文武官员的震撼,那是毋庸置疑的。哪怕之前说什么吸周边地方的血,也不足以证明香山县的这一切,会因为不吸周边地方的血就变得一无是处。 更不用说,他们走访这三天,也已经看得明白,光有皇帝的旨意让其他地方协助,也不可能帮助香山县变得如此繁华。而是利益,才会吸引周边地方的人口和钱财,源源不断地向香山县汇聚。 换在为国为民的位置上,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香山县的成功,绝对是解决大明百姓能过得更好,大明会变得更加强大的金钥匙。 但是,如果换到了一家一姓的位置上,那就未必是好的了。比如,香山县的粮田归公分配法。 可此时此刻,谁敢在皇帝面前说这个事情? 是你的一家一姓利益重要,还是皇帝朱家江山的利益更重要? 眼前这位皇帝,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多杀几个,似乎压根也不是问题的。 因此,谁也不敢说话。 朱元璋缓缓地扫视了他们一遍,然后便用斩钉截铁地语气,冷声说道:“户籍革新和粮田归公分配法是香山县能有如此成功的基础,朕决定,此二法要尽快在全天下实施,之前赏赐的田地,无论是皇亲勋贵还是其他人等,只要是大明境内,皆不许有私田,皆要按价卖于官府。” 以前的时候,他有赏赐给功臣不少粮田,甚至还有相应的佃户等等。此时特别指了出来,强调了大明境内,没有任何私田。 本来的话,皇亲勋贵们,其实都还存着侥幸心理,想着皇帝会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赏赐出去的粮田又要回去? 结果没想到,为了朱家江山的稳固,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宣布了这个决定,让那些皇亲勋贵们都很是失望。 不过很显然,朱元璋明显是懂得人心驾驭的,打了一棍子之后,马上就给甜枣了。 只听他缓和了语气之后,又看着底下臣子说道:“香山县发展如此之好的一个核心,便是那钱庄。朕看了账册,才发现香山县官衙盈利之最,便是这钱庄。这里有一些数据,朕记下来了,卿等可以听听。” 太监吴诚听了,立刻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钱庄三年数据上前,用宦官特有的嗓门,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 说实话,钱庄的好处,是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人都认识不到的。要不然,钱庄也不可能要到大明中后期才出现雏形,到满清中后期才成型。 香山县的这个钱庄,可是张一凡用现代理念来经营的,用别人的钱给自己赚钱,使得他原本最初只有一万贯本金的钱庄,一下经营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不管是打仗天赋点到顶级的卫国公邓愈,还是大明理政的能人,宰相胡惟庸,全都想不到,钱庄竟然会如此赚钱! 相对于那些做买卖的,不管是做什么买卖,这个用钱生钱的法子,才是真正的一本万利。 听着吴诚所念的一组组数据,顿时,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是惊呆了。 驸马那是什么脑子,竟然还能想出这么赚钱的主意? 等吴诚念完退下之后,就见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当众宣布道:“朕决定在京师也设立钱庄,其筹备的本金允许诸卿认购。到时候,诸卿各自粮田的售价,就都折算在里面。等每年年底的时候,就按照一凡的提议,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只要大明王朝存在一日,诸卿的子孙也都能领到这份钱!”【1】 【6】 【6】 【小】 【说】 一听这话,顿时,就算在朱元璋面前,大殿内的官员,也是立刻兴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