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洲大散修_后 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 记 (第3/4页)

种论,他认为地球上生命的种子来自宇宙。

    美国着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对于丰富完善“外来生命学”的学说功不可没!

    英国的霍伊尔和印度的魏克拉马辛格等科学家也认为生命的构成非常复杂,不可能起源于像地球这样的小星体,生命须在更广泛的宇宙空间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综合作用,经历很长时间才能产生。

    两人最后建立了生命起源的HW学说。并在本世纪初找到了地球之外也存在生命的证据。

    尽管如此,当今科学界的主流还是认同生命起源于地球本土的说法,大多赞同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出现了。

    在生命起源过程中,究竟是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核酸呢?这个问题也就是着名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一派认为先有蛋白质,另一派认为先有核酸,再有一派认为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起源。

    在核酸派里,有的提出先有脱氧核糖核酸DNA,有的则认为先有核糖核酸RNA。

    由于近些年来对RNA的深入研究,目前生物界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核酸最先发生。

    生物遗传物质主体最先起源于RNA分子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复合体,尔后向DNA-蛋白质复合体和蛋白质两个方向演变的学说,已逐渐为人们接受。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生命起源中的对称性破缺――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又成为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自然界中氨基酸有L和D两种对映异构体,而组成蛋白质的α-氨基酸却几乎都是L型。

    天然糖有D糖,也有L糖,但核糖核酸RN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中的核糖却全都是D糖,蛋白质和核酸的这一特性称为分子的手性均一性。

    1995年3月,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在洛杉矶召开的“生物分子手性均一性起源”的国际会议上,与会的物理、化学、天文学家大多数认为“没有手性就没有生命”,“手性起源先于生命”。

    至此,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才算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读到这里,诸位书友可能已经意识到,依据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能出现在地球上,不过是一种偶然!

    按照现代科学“创世论”,奇点大爆炸后,宇宙在膨胀过程中,偶然出现了螺旋星系银河系……

    又偶然形成了太阳系……

    偶然出现了地球……

    地球上又偶然产生了构造生命的基本物质……

    恰好又偶然形成了产生生命种子的环境……

    ……

    我们今天所存在、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一切,竟然全部出自一系列的偶然!且最终必然会走向毁灭、消亡……

    了解这些,许多人会不淡定了,按照现代科学的理论,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宇宙中偶然出现的匆匆过客,是一场意外,来无影,去――更是无踪迹可循……

    于是,有关人类永恒的“生死”问题,又再次摆在了面前。

    自从在进化过程中,战胜其它动物脱颖而出以来,人类就摆脱蒙昧,显示出清醒的自我意识,并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

    “生之偶然,死之必然”是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无法逾越的自然法则,现在科学探索的种种成就,似乎也验证了这一亘古不变真理。

    这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活历程充满了悲情意识。

    这种悲情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人类生存时间的限制而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另一个是因生存空间和自身能力的局限而产生的不自由感。

    故此,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探索,企图超越这两种局限,以获得生命的永恒与自由。

    尽管世界各地种族经历不同,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但面对生死观这一永恒话题,却均有不少相似之处。

    尤其是关于灵魂的传说,无论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多大,似乎都不否认它的存在!

    在西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师生均认为,“人是灵魂与rou体生命结合的产物”,认为灵rou两分,灵魂不朽!

    他们认为rou体是灵魂的坟墓,灵魂入体是一种羁绊与惩罚,rou体死去后,灵魂就解放了,这样灵魂就可以追求纯而又纯的真理!

    在中国,《礼记》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气也者,神之盛也;魂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表明先贤孔子认同灵魂的存在,且可游离于体外。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神开。”意指人在睡觉的时候,灵魂还在同名利与外界交往,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做梦,表明他是相信灵魂的人。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乃是“气”的离散聚合,“气”从形体变为生命,最后再从生命走向死亡变为“气”。随着“气”的聚散,人的生死也在不断交替变化,没有终结、无限循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