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曹仁 (第1/2页)
秋季cao典过后,平平静静的又过了半个月。 眼看着秋天收获季节刚过,军中新粮刚刚入库,张飞和张溪正在琢磨着要不要继续加大营中士卒的训练量呢.....主公刘备让所有将军去开会。 开会的原因嘛......宛城曹仁在秋收过后,厉兵秣马,有南下的可能。 这年月打仗吧,基本都有一定的规律。 虽然不排除那种在极端情况下出其不意作战的,但大部分的军事行动,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比如说春耕时,不能浪费民力地力,大多是息兵休战,而秋后,粮草充足,正是用兵之时。 因此,刚刚秋收结束,宛城方向曹军有异动,刘备立刻加强戒备,认为曹仁有可能会南下,召集将军谋士一起开会,商量对策。 本来这个会议只有将军和谋士参与,而刘备军中的将领就这么几个,无非是关张赵,谋士也就那么几个,徐庶糜竺简雍孙乾而已。 张溪作为张飞军中二把手,本来是没有资格参与这个会议的,他的职责应该是在张飞去开会期间,安排全营军务才对。 但刘备却专门嘱咐张飞带上张溪,让张溪也列席了这次的会议。 这次开会不同于酒宴,就是大家按照座次排位坐好,刘备拿出地图挂在墙上,然后大家按照官职大小,挨个发言。 张溪的位置是在张飞侧后方,不算正席,只是列席旁听,所以张溪就是带耳朵来听的。 关于曹仁会不会南下的问题,压根不需要讨论。 在坐的除了张溪和徐庶外,都是老行伍了,哪怕是糜竺简雍等人也是经历过数次征战的。 在这个时节,不管曹仁是不是真的会来,都需要严加防范,按照曹仁会南下的标准来做好准备。 关键问题是,曹仁以什么方式来,会来多少人,目的是什么,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敌。 第一个问题,徐庶认为曹仁不可能率领大军前来。 毕竟现在曹cao的攻略重心还是在北方,在没有听到细作关于北方战事结束的最新战报前,那就只能默认曹cao还在准备北伐乌桓。 这么一来,曹cao的重头依然还是在北方,南方这边,曹仁即使南下,估计也只是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不可能是全军出动。 而如果只是试探性的进攻的话,那么出兵一万就已经是极限了。 可这一万兵马,对于刘备来说,也需要认真对待。 首先,刘备只有三千多兵马,只有曹仁兵力的三分之一。 其次,刘备虽然获得了刘表的授权,在宛城曹兵南下的时候有指挥樊城守军的权利,但这也得看樊城守将买不买账,而且刘备对樊城士卒的真实战斗力也知之甚少。 最后,如果曹仁攻樊城,则新野刘备必须去救,可如果曹仁攻新野,樊城守军却未必会出兵来帮忙。 这些问题,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樊城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它既是襄阳北方的门户,也位于新野的西南方,属于新野的后方。 而曹军从宛城南下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选择进攻东南方的新野,另一个则是直接走西南方向,绕过新野直接进攻樊城,威胁襄阳。 关羽的意思是,现在就派他或者子龙将军前往樊城,以协防的名义控制住樊城守将,然后尽量引诱曹仁在樊城打一场守城战。 毕竟守城战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抵消兵力的差距。 不得不说,关羽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可刘备思考了好一会儿,还是没有同意。 派兵主动出击自己身后,目的却是控制身为友军的樊城守将,这已经算是夺权了。 如果说顺利击退了曹仁,这事儿在刘表面前还能有个解释,万一要是没有击退曹仁,让曹仁占据了樊城,恐怕刘表那边会跟刘备翻脸。 现在的刘备,还没有做好跟刘表翻脸的准备。 所以刘备的意思是,跟樊城守将示警,然后判定曹仁的动向,如果曹仁直接进攻樊城,刘备就在曹仁身后sao扰,如果有机会,就想办法断了曹仁军粮道,逼曹仁退兵。而如果曹仁率军攻打新野,那就且战且退,退往樊城利用城防优势跟曹仁打消耗战。 基本上这种方式是对刘备来说最稳妥,损失也最小的选择。 徐庶也对此没有异议,所以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关注曹仁军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