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疲兵之计 (第2/2页)
喜欢魏延说话的方式和冒犯的语气,但有道理的话,张溪还是采用了的。 冒险呢,还是选择继续冒险,但东门和北门张溪还是安排下了各五十人,再配上一百五十个稻草人,起码一眼看上去挺唬人的。 剩下的士卒,全都安排到了南门和西门,应对江东军接下来随时可能发动的进攻。 但......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江东军在连续攻城五天后,从第六天开始,连着三天,没有一丝一毫的攻城迹象。 别说攻城迹象了,江东军这三天根本就是缩在营寨里不动,偶尔有些士卒外出游弋,但也更像是戒备巡逻,而不像是砍树制造攻城器械。 ......江东军,这是要耍什么花样?! 张溪看不懂了。 第一天江东军没动静的时候,张溪还生怕江东军这是声东击西,或者是周瑜真的派人越江绕路,打算进攻北门和东门,现在只是在迷惑自己,或者麻痹自己而已。 因此,张溪在当天晚上就没有安排军士休息,而是在南门西门留下了各一百人戒备,剩下的六百人,张溪全都分散到东门和北门上去了。 结果等了一晚上,也没有等来江东军的偷袭。 这下,别说张溪看不懂了,魏延也有点看不懂了。 其实魏延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认可张溪的判断的,他也认为,江东军是在故意麻痹守军,肯定是绕道偷袭东门和北门去了。 但现实却直接给了魏延和张溪一人一个大逼兜子,给这俩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江东军没来,鄂城守军却一晚上没睡,第二天还得强打着精神上南门和西门,防备江东军可能发动的进攻......结果这一天,江东军依然没有进攻。
张溪麻了。 难道说,江东军昨天晚上只是出了点意外,没有及时到达攻击位置?! 所以,其实真正的偷袭,是今天晚上?! 魏延也是瞪大了满是血丝的大眼睛,认可了张溪的想法。 然后,六百人又在北门和东门蹲了一夜,啥都没等来。 带了第三天,张溪觉得这是江东军的疲兵之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动攻城,因此白天晚上依然要小心戒备.....魏延赶紧的劝阻了张溪。 好家伙,咱们三个人可以轮班睡觉,可士兵们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了,他们吃不消的。 魏延赶紧的趁着白天江东军没有动静的时候,安排士卒开始轮班休息,自己也亲自带领士卒,出北门和东门外五里地查探情况。 结果魏延真没有找到任何江东军来犯的痕迹。 魏延那个纳闷的......江东军到底在搞什么东西。 而同样的疑问,周瑜也有.....这帮鄂城守军,到底在搞什么鬼?! 张溪和魏延以为的越江攻击北门和东门,在周瑜眼里,这就是个送死的行为,他才不会干这么缺心眼的事儿呢。 现在长江水道被堵着呢,他根本过不去。 如果垮江去长江北岸绕路,那边全是江夏军的地盘,自己要想在不惊动江北守军的前提下绕道进攻鄂城东门或者北门的话,派过去的士卒就不能多,最多只能是千人规模的小股部队。 可这里面不可控的风险太多了,万一垮江部队被江北守军发现了,那么很容易就会陷入到敌方的围攻中,就算能靠着水军接应撤回来,损失也不会少。 周瑜可不想因为不可控的冒险而损兵折将,毕竟现在他是优势方,没必要搞这种小把戏。 再一个,周瑜也损失不起。 江东本就地广人稀,再加上江东的权力结构跟其他地方不一样,损失大了那些世家大族会跳脚的,到时候搞不好又是一阵鸡飞狗跳。 因此,周瑜这段时间不攻城,真不是要搞偷袭,他是觉得攻城损失太大有点不划算,所以故意在营寨中摆出一副疏而无备的样子,引诱鄂城守军出城劫营。 结果没想到,鄂城守城官居然这么小心谨慎,愣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如果是这样的话,周瑜还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鄂县到底该怎么打了。 前段时间周瑜给孙权送了信询问援军,而孙权的回信,周瑜也收到了。 只是这封信吧,让周瑜郁闷了好久。 孙权在回信中同意了周瑜战后督练水军陆战能力的同时,在信中也告诉了周瑜,他还在柴桑组织后续援军的事情,虽然有些阻碍,但请周瑜不用担心,他马上就会带兵前来支援。 信中没有说任何不对劲的话,但实际含义,周瑜已经心领神会了。 孙权对自己的信任是毫无问题的,问题出在了孙权现在还在柴桑,而且组织援军时受到了“些许”阻碍。 如果按照战前跟孙权商量好的作战计划来说,这时候孙权应该已经带兵从柴桑出发,过来援助自己守卫江夏才对。 可......孙权现在居然还在柴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