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七十四、琴非琴,画非画 (第1/3页)
不是吧君子也防匠作七十四、琴非琴,画非画他脸色好像毫不意外,只是取下毡帽,盖在前胸,回过头来。 “李公找你何事?” 元怀民发现,欧阳戎没有质问他此前为何不说,而是露出洗耳恭听的认真姿态。 “在下此前隐瞒,良翰兄不恼?”他好奇问。 “恼。”欧阳戎点点头,表情不变: “当然恼,我现在就想把冬梅牵进来,狠狠踹你屁股,怀民兄满意了?” 元怀民缩了缩脑袋:“冬梅本性良善,良翰兄万万不能带坏它。” 欧阳戎嘴角抽了下,不说话,默默目视元怀民。 后者见状,收敛赔笑,表情严肃了起来,回答道: “我此前确实与李公、王俊之不熟,只与杜书清某位族兄交好,年轻时曾一起鲜衣怒马过,李正炎等人到江州后,是杜书清主动前来找我叙旧。 “直到有一日夜,在下解衣欲睡,杜书清忽带一人上门,说是介绍朋友认识,久仰吾之才名。 “此人正是李正炎、李公。 “良翰兄知我性子,只喜琵琶诗画,不谈国事,这种贬谪名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好,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想推拒谢客,可却没料到,他竟取出一物来。” “何物?” “画。”元怀民目露追忆:“一副熟悉的画,旧人的画。” “谁的画?” “良翰兄可还记得,我帮你在油纸伞上绘过的那副簪花仕女图。” “记得。” 欧阳戎微微颔首,记忆力极好: “伱后来说,此画艺是你年轻那会儿,在长安,某次破庙酒醒时认识的、绘壁画的古怪老道所教。 “现在从这老道长的画技看,很可能是二圣临朝时,那位昙花一现的吴姓画圣。” 元怀民闻言,叹气。 没再说话。 欧阳戎反应过来,眉梢微皱,追问: “所以李正炎所取画卷,是老道长亲笔画的簪花仕女图?还是什么佛道之画?” “都不是。” 元怀民摇摇头,感慨道: “是一副桃花源图。 “良翰兄,我此前只见过吴先生画过佛像,陪他游历过长安、洛阳千百座寺庙,本以为吴先生只对佛道之画感兴趣,未想到,他竟会画一副桃花源图出来。 “而此画,又不知为何,在李正炎手里。” “桃花源图?” 欧阳戎聚眉,寻思了会儿,奇问:“后来呢,他为何携画寻你?” 元怀民摇头,表情同样困惑: “他有些奇怪问题,向我询问某位东晋名士的辞赋与游记,问我是否知道这些孤篇。” 欧阳戎顿时警惕,不动声色问:“哪位东晋名士?” “说起来,良翰兄应该是认识的。” 元怀民直接坦白: “陶潜,字渊明。” “哦。” 欧阳戎轻轻笑了下:“这个是挺熟。” 他状似随意问: “不过江州文士,没有对他不熟的。只是没有想到李公也喜欢陶渊明的文章,倒是稀罕,嗯,他是向你打听过哪些辞赋?” 元怀民也不隐瞒: “一篇叫归去来兮辞的辞赋,一篇叫桃花源记的游记。” 他回忆了下,点点头道: “主要是陶渊明乃几百年前的隐士,后期归隐,大多数文赋遗失不见,存留在世的不多。 “就算有,也是被南北的高门大族、文华之家珍藏,我也不知,这位李公为何突然对这两篇孤僻之作感兴趣。” 没察觉到面前毡帽青年的表情微动,元怀民继续沮丧自语: “我当时还以为这位李公是有归隐之心,才对陶潜这种知名隐士的文章感兴趣。” 欧阳戎点头:“那现在呢,还这么认为吗。” 元怀民苦笑,叹息一声,南望窗外的桂州方向: “自然是愈发困惑了。 “这也是今日和良翰坦白的原因,其中蹊跷,我有些怕,思虑许久,还是和良翰报备为好。” 欧阳戎看了看他,微微颔首,先是问: “不过我有一事不解,陶渊明乃浔阳名人,了解他的浔阳名士这么多,为何李公独独来找怀民兄,还是深夜暗访。” 元怀民挠头: “应该是有人和他说过些什么,才特意找来,也确实没有找错。 “我的确通晓这两首孤篇中的一篇,当时没有多想,告诉了他们。” 欧阳戎立即问:“哪一篇?” “是那篇叫桃花源记的游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