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京师同文馆的成果 (第2/2页)
个劲地夸沈阁老,他在图书馆前连番陛下圣明,能有图书馆,都是陛下教化万民,无私奉献之功。” 听到这话的朱由校忍不住笑了起来,为此他可是把一整部《永乐大典》都拿了出来,还拨款十万两银子,为的就是这种名声嘛。 “好得很,大明图书馆的建设这只是第一步。以后朕还要在京城扩建,还要在各布政司建,甚至在每个府县都要建,让我们大明子民都能接受教化。” “陛下圣明,想必诸位阁老以及言官们,听到陛下这一番豪言壮语后,定会向陛下献上贺表。” 听着魏忠贤的吹捧,朱由校摆摆手,脸上一脸平静,看起来对此毫不在意。 “朕也不求什么贺表,只求他们少朕就好了。自从朕宣布要建设京师同文馆,让汤若望、李之藻等人翻译西洋着作的事传出去以后,许多人真的是如丧考妣。 每坚持向朕上书劝谏,希望朕不要这么做,现在图书馆建成了,朕也就希望他们看在这个份上有个容人之量,不要再多什么就行了。” 想到这里朱由校就一阵无奈,京师同文馆建设也有五个月了,最开始也只有汤若望跟李之藻主持,徐光启跟孙元化太忙了,也只能偶尔参与编译。 现在经过五个月的发展,外加一些从澳门的传教士再度返回京师,让京师同文馆的翻译人数增加到了二十多人。 其中还有十人是招进来的大明人,现在李之藻等人一般教习洋文,一般翻译着作收获也颇丰。 但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赞成,不理解。觉得此举是数宗忘典的行为,不过朱由校也庆幸,现在得亏是明代,虽然有少数人很保守,但大部分还是持有开放态度,并不排斥,京师同文馆的工作虽有阻力,但也能顺利进校
“确实如此,陛下已经仁至义尽了。那些传教士在大明境内不能传教,信教的人也要祭拜祖宗孔子,现在陛下又修建图书馆供下臣民参阅《永乐大典》,如果他们还上书抨击京师同文馆,那奴婢定会跟他们较量较量。” 朱由校听到魏忠贤这么一番义正言辞的表述,当即呵呵笑了起来,觉得这个魏忠贤甚是会揣摩他的心意。 “呵呵,还是你理解朕。不过也不能怨他们,毕竟西洋人来我大明兴风作浪,我们不得不防。哪怕朕下令翻译着作,那也是一边防备,一边利用,毕竟他们也有可取之处。” 朱由校着就望向何宁嘱咐道: “去把前几日京师同文馆送过来的那两本书拿过来。” 何宁闻言就去附近的书架上搜寻了会,没过一会就找到两本书。魏忠贤定睛一看,就发现这两本书的书皮上赫然印着《几何原本》、《西法神机》两个大字。 接过何宁递过来的书,朱由校饶有兴趣的翻开看了起来。 这个《几何原本》其实徐光启之前跟利玛窦一起翻译出版过,只不过之前仅译出前六卷,之后徐光启跟李之藻一直在空闲时候翻译,但进度很是缓慢。 而京师同文馆成立后,在汤若望跟李之藻的联合努力下,这本书的其他九卷很快就翻译完毕,送到了朱由校的面前。朱由校很是满意,为此还专门从内帑拨款,把《几何原本》和中华传统的一些算术着作一起出版,以备后面他用。 至于第二本书,朱由校更是意外,历史上这本书可是孙元化在崇祯年间翻译的,没想到孙元化早就在翻译了,有了京师同文馆进度更快。 这本书朱由校后世倒是听过,他还知道这本书其实翻译自西班牙的《实用炮兵手册》,面向的对象也大多是cao练火器的炮兵,所以十分重视实用性,很适合里草栏场的炮兵学员,更加适合京营炮营的炮兵。 因此朱由校在看到这本书以后,就让孙元化等人迅速整理吸收,随后就把这本书加入到里草栏场的教材,供学员们学习。 “西洋还是有些优势的,正好可以弥补大明的不足,等我们兼容并蓄了以后就让他们来学习我们。” “陛下的是,奴婢也听现在西洋算术很是厉害,文更是一筹。神宗朝的时候,钦监利用《大统历》预测日月食不验,那个时候就有修历之议。 后来听西教僧侣利玛窦到来后,就跟徐光启等人屡次上书,提议编订历法,采取西洋之法算历。 但这么做导致朝廷非议众多,奴婢记得沈阁老等人颇为反对,徐尚书就上书支持,现在这个争论还没有平息,修历的事情也一直搁呢。” 求月票,求个评论。 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入群哈,有啥意见可以在群里,作者也在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