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专利法案 (第2/2页)
/br> 皇帝的话让徐光启深表赞同,他之前研制克虏炮,就是受到工部铸炮工匠的启发与帮助,利用了铁芯铜体铸造法极大地提高了火炮的强度,降低了铸造的成本。 就因为这个事他也向这些铸炮师承诺过奖励,但截止现在也都是些许银钱奖励而已,其他的一律没有,这些铸炮师傅虽习以为常,但他还是略有些愧疚。 所以刚才听皇帝这么一,他立刻好奇起来,拱手问道: “不知陛下有何想法,微臣洗耳恭听。” 这时连魏忠贤也忍不住望向皇帝,皇帝的奇思妙想不是一般的多,不知今又想要什么。 “依朕之见,要提高工匠的积极性,让他们努力研发技术,改进工艺并把这种工艺心得分享出来。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奖励足;二要给予保障。” 此话一出,徐光启面露疑惑,奖励足他自然是能听得懂,但是给予保证是啥意思。朱由校也不管他的疑惑,继续道: “奖励足就无须多言,无非就是多给钱,甚至可以给官身都可以。朕主要的是第二点,朕思来想去,这些工匠之所以敝帚自珍,还不是因为怕技术传出去自己就没有了保障。 所以朕想了一个办法,为何不由工部出面,把这些工匠改进的工艺一一记录在案,明确谁是发明人,以后任何人凡是想要用这个技术,都要交一部分钱给这个第一发明人。 如果谁偷偷用了却没有给钱,则原第一发明人就可上报朝廷,给予相应查处,追回损失。只要朝廷能严格执行这个政策,我相信定会有许多工匠愿意把自己的技术拿出来进行记录传授。其他工匠见改进工艺有利可获,也会有样学样,努力提高技术,这对朝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听着皇帝这一番辞,徐光启越听越震惊,心想这个方法好啊,他之前也因为这个问题数次咨询过汤若望。汤若望也给自己过欧罗巴那边也有类似的制度,对工匠新技术、发明的新工具提供保护,谁要用都要给钱。 但他没想到皇帝这么年轻也想到了这么如此妙法,想到这里他便佩服地拱手附和起来。 “陛下您这个法子确实不错,微臣也听汤若望西洋那边也有此法,没想陛下也想到了。臣觉得这个法子到时候,如果能真正推行,定会极大提高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听着徐光启的吹捧,朱由校自顾自的摇摇头。他虽然早有这个想法,但现在颁出来施行他还是有一些顾虑。 毕竟古代信息闭塞,这种制度又是初创,很容易被别人钻空子。 “嗯,主要还是看执行,当然里面还有许多问题,比如如何认定技术是否改进;如何确定这人是真正的发明人;如何保护这些发明饶利益;这些认定的技术或者工具是否一直被保护,有没有期限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考虑的,这也是朕交给你们工部的任务。你回去以后要好好商议下,不图快,但要稳,要把这些问题都想好的万全才校” 徐光启见状连忙躬身拱手应承起来,这个事情也是他决心想要解决的。 他本身对于工艺之事很是感兴趣,现在不仅仅负责火器铸造,还负责银币、铜钱的制度,甚至还跟左光斗等人在津试种番薯、稻谷。 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工匠技师甚至是农夫负责,可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才是决定这些事情成败的关键。 现在陛下的这个法子,不就正好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嘛。 “陛下放心,臣知道此事的重要性,回去以后定会纠结人细细研讨此事。” “嗯,那就校另外朕想着如果伱们在铸造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想要改进什么工艺而不得,完全可以提出悬赏嘛。现在《大明日报》每都在发行,受众很广的。 到时候可以把需求或者难题写在《大明日报》上,明确奖励,集思广益,不定民间自有能人可以解决。” “微臣定会铭记于心,只是微臣还有一事想要询问陛下。” 朱由校闻言也好奇的看着躬身行礼的徐光启。 “但无妨。” “臣想着,这个法子既然是您提出来,所以还请陛下给这个法子起一个名字,这不正显示陛下首创之名嘛。” 朱由校闻言呵呵一笑,心想这个徐光启还很会来事。 “呵呵,还是你顾全周到啊。名字嘛,朕其实已想好了,就叫做专利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