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九章 矛盾转移法 (第3/3页)
因为已经有了现成的“背锅侠”,这几位侠客,自己跑去给程敏政送礼,没得到鬻题,回头却攻击别人…… 但凡把事公之于众,舆论的发泄点就不再是会试的公正性,而在这几个小人身上。 他们的举动,还断了别人攀附的门路。 以后再想通过会试之前拜访名儒积累名声,此路可就不通了。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朕如此处置,你们可有认为不妥之处?” 在场没人愿意出来当这个坏人。 许久没在朝堂上说话的李东阳走出来道:“回陛下,臣也认为应当革除这些人的功名,黜落为民,以正视听。” “好。” 皇帝也不着急。 反正现在矛盾已经被转移,或许这几人中真的有被冤枉的呢? 之前是希望舆论早些平息。 现在却是希望舆论再多溜溜。 朱祐樘点头:“李阁老一向是为文人之表率,你的建议朕认为非常恰当。先将这几人收押北镇抚司内,审问结束之后,再行惩处!至于其余曾给程敏政送过礼的人……” 本来徐经都以为自己的仕途就此完蛋了,但现在他好像又燃起一些希望。 法不责众啊。 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么干的。 那么多人一起落案,要不陛下和诸位阁老、尚书的都手下留情? 李东阳再提议道:“以臣认为,若曾有过夤缘求进之举的,本次会试若有考中,当黜落,可赎杖刑,发地方黜充吏役。” 徐经心里一沉,还是完了。 送过礼的,中进士的要被黜,没中进士的也要交钱赎刑发地方当小吏,那岂不是说以后再没机会考会试? 也仅仅是比革功名的小人强一点。 朱祐樘道:“那没送礼,只是曾有拜谒的呢?” “不问。” 李东阳这么说,其实也是考虑到自身的情况。 这么多人来拜访自己,送礼的也不少,皇帝没深追究都算是好的,如果单纯只是去见见程敏政,也没有鬻题的证据,就要问罪,那以后恐怕朝中的大臣和士子都要人人自危,文人之间的社交也要断绝。 “有道理。”朱祐樘此时说这话,其实就是生生在把巴掌往在场文官脸上打。 反客为主。 朱祐樘又道:“程敏政身为翰林学士,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有玷文衡遍招物议,令其致仕,居于京师不再过问朝事!” “老臣谢陛下恩典。” 程敏政跪谢。 他在没有受过刑罚的情况下,取得致仕的结果,既能平息议论,也能让自己好过一点,程敏政是不敢有怨言的。 朱祐樘又看着萧敬问道:“对了,张周应该是没有牵扯到此案吧?” 萧敬微笑道:“回陛下,贡生张周,从开始就未曾到过程学士府上,二人也未有过书信的往来,自然不会牵扯进内。” “嗯。诸位卿家也该听到,不该再议论,以后还要同殿为臣。”朱祐樘点点头,也是要提醒在场文官。 张周是朕的心腹爱将,你们再谈论就有点不识趣。 朕就差告诉你们,现在张周已经是进士,你们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对他好点,也是对你们自己好。 “唐寅呢?”朱祐樘指了指跪着的唐某人。 萧敬道:“唐寅只跟随徐经前去拜访,送礼之事他并不知情,所谓鬻题,也无实证。” 朱祐樘道:“那他的事,就不问。至于另外一人……户科给事中华昶,以风闻奏事,多有不查不实之处,当严惩。” 涉案的人等,基本都已各自有了归属。 而剩下一人,也就是华昶。 论罪,其实华昶没罪,但他却是始作俑者,是将事态扩大的元凶。 皇帝更恨华昶非要把张周牵扯进内,这才是皇帝觉得华昶不可饶恕的。 “陛下,言官奏事,不该问责。”闵珪道。 朱祐樘摇头:“若所奏皆都不经过详查,便以道听途说来奏事,此风一开,朝堂还有何威信可言?令华昶调南京太仆寺主簿,罚奉半年……其余涉案人等,着三法司以情节轻重,酌情论处。” “事已至此,会试放榜及此案议定之事,可一并对外宣之。” “再有妄自横议者,与罪者同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