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四章 旗杆 (第1/3页)
张懋不出声倒还好,他这一出面,文官一方感觉头大如斗。 这是廷辩吗? 简直是大型认亲现场。 张周把旗杆一立振臂一挥,我跟皇帝是一伙的,我的意见是打辽东,谁赞成谁反对?然后在场的文臣武勋便开始各自找队伍站了。 如果说先前张周这边还有点“势单力孤”,只有皇帝支持而没有朝臣的拥护,但随着张懋走出来,其实也代表着,文臣和武勋已各自站队。 而张周就是整件事的导火索。 谢迁此时也很头疼。 他知道,这不是在辩论。 眼下只讲立场,不用讲什么道理。 他质问道:“英国公,以你多年戍卫京师的经验,认为此物可以在战场上有扭转战局的功效?” 可说是骂人不带脏字。 你英国公不就是个戍卫京师的勋臣?你有什么实际带兵经验吗?大明的边疆哪场战事伱参与其中?甚至你说哪一场你参与谋划也行! 谢迁这么说的目的,其实也是想提醒张懋,你个老小子别随便站队,我们文臣以前对你还挺不错的,你可别为了一时崛起的张秉宽,而乱了咱文臣和武勋和睦的关系和秩序。 张懋道:“别的不敢说,这点老朽倒是可以肯定。” “唉!” 谢迁故意重重叹口气,摇头退回去几步。 其实他就是想告诉那些文臣,你们也被出来争了,这么争根本毫无意义。 就是讲立场而不讲道理了,张周这小子好像摆明要跟我们对着干,所以你跟他讲理他是不会正面跟你讲的。 什么理不辩不明,在这件事上根本行不通。 朱祐樘对于张懋的出场,却非常满意,他点头道:“当日朕出城祷雨时,英国公未曾文武大臣同行,而是前去张卿家那边观礼,看来还是有所收获的。” “正是。”张懋也不含糊了。 当武勋的,为什么要站在文官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以前是没办法。 之前皇帝身边有佞臣,那也是李广之流,李广这些人能帮一些传奉官之类的,但能帮到英国公这般的勋贵吗?但现在张周崛起了,张懋在取舍上就很果断。 能把你们文官踢开,还不踢,那才叫傻子呢。 不知道什么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们这些文官就是朝堂流水的兵,而我们勋臣才是大明稳定的基本盘。 朱祐樘道:“既如此的话,对于辽东的战事,便以结果来论。退朝吧!” …… …… 皇帝也不想听这种无意义的争论了。 他是替张周惋惜。 等散朝之后,朱祐樘将张周单独叫到了乾清宫内,连戴义等人都给屏退,意思是要单独跟张周“致歉”。 “秉宽,朕不该让你去的,本还想让你与朝中大臣和谐相处,如今看来……唉!” 在朱祐樘看来,在这次的朝议中,名义上是由张周替他承担了文官的火力,让文官把对皇帝用兵的质疑,转移到了张周身上。 张周成功挑起了那些文臣的敌对怒火。 虽然他这个皇帝的压力是减轻了不少,但张周却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替他在承担那股压力。 张周笑道:“陛下,其实无妨的。这本就是臣的本分。” 张周并不在意。 相反,张周还觉得……今天的朝堂廷辩,已达到了他“树人设”的立场。 这个人设,既是要给文官看的,也是给皇帝看的。 这不。 皇帝就觉得他很委屈,明明可以夹着尾巴跟那些文官和睦相处,结果为了帮他这个皇帝,跟文臣闹得很僵,以后可能都没法正经当官。 而在文臣那边……他这是输了吗? 张周觉得自己没输,当然也没赢,这种人设的表态,对于中下层的文官来说,只会抱着一股恨意,认为他张周是朝中不可控的因素,要把他打压下去。 但换了是刘健和李东阳这些人,他们明知打压不可为,还要继续为,那最后跟皇帝貌合神离的人可不是他张周,而是那群文臣了吧? 朱祐樘道:“或者还真不如,让你一直在东宫为讲官,这朝堂上的事,有时朕也控制不住。” 张周道:“陛下,有关鞑靼进兵,还有朵颜三卫进兵的事,是臣所提出的,如果此事臣不承担,那臣也就太没担当了。还请陛下不要再为臣惋惜,臣相信朝中那些阁老、部堂也是有胸怀之人,就事论事,应该不至于会对人而不对事的。” “嗯。” 朱祐樘琢磨了一下。 如果刘健和李东阳他们因为张周这个人怎样,而去说三道四,而不管事情对错的话,那也就枉费他以前的信任。 再加上他对张周抱着愧疚,连说话时口气都软了很多。 …… …… 内阁三人,趋步回到了内阁值房。 刚回来,还没等坐下,谢迁就显得很恼火,虽然他平时脾气还不错,但今天也被张周整得心态爆炸。 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何会如此。 李东阳道:“于乔,你是掉进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