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您就从了吧 (第2/3页)
说过,已让他先行去找人勘查,他所找的人,目前并不在翰林院中,并不会影响到目前翰林院的修书进度。” 刘健面色有些阴郁,却也不能再说什么。 …… …… 内廷会议结束之后。 内阁三人与王鏊并不同路,三人回到内阁值房,谢迁也就当即挑明了:“怎么还能让他整出个修书的事?” 李东阳道:“《会典》涉及到大明朝政之大事,功非弘治一朝,或利在千秋,他本以翰林侍讲参与其中,倒也并没什么,若是由他主持修撰,以后史书想不记住他都难。” 谢迁问道:“那宾之你是觉得,他是想强行为自己赚名声?是否陛下在暗中相助?” “不知。”李东阳摇头。 刘健道:“照情理来说,以其一人之力,是难有修书之功,如此庞大的巨著,如何能以一人之力完成?可也未听闻陛下从翰苑中调拨人手在相助于他!” “会不会有程克勤?”谢迁问了一句。 刘健和李东阳对视一眼。 虽然二人不确定程敏政是否牵扯其中,但目前看来,很有可能。 谢迁道:“先前的鬻题案,都说程克勤跟张秉宽之间并无联系,这不联系很大吗?” 李东阳摇头:“言之过早,莫不是于乔你觉得,张秉宽在考中状元之前,就有心思思虑《会典》的事?” “那……是不太可能哈?”谢迁也觉得自己所说的站不住脚,“那有没有可能是王济之?” 李东阳继续摇头:“看今日济之于朝堂上的表现,他对此也并不知情。” “那还有谁?总不会是林亨大吧?张、林二家或是要结成姻亲,但林亨大此人颇为清高,会瞧得上张秉宽?还以张秉宽负责修书?”谢迁也急了,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的,总不会是凭空出现的吧? 刘健道:“于乔,你从开始就关注错了方向。” “何解?”谢迁道。 李东阳笑了笑道:“若张秉宽真要修书,那必是他一人所为,否则如何体现其能耐?若真是如此的话,其实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因为……” 谢迁恍然道:“因为不可能完成!这不过这是有人在往外放烟雾!” “嗯。”李东阳点头,同时也在打量着刘健,想征求刘健的意见。 刘健却没有跟李东阳那样去下结论。 显然今天皇帝的态度,让刘健看出了很多问题。 谢迁笑道:“如果不是烟雾,那陛下大可让翰林院的人参与其中,却非说先不给这些人瞧,那不是说有问题?但这么做,对陛下和张秉宽,又有何好处呢?” 心直口快的谢迁,又说出个很不合理的疑点。 既然张周修书没任何进展,皇帝还提前说出来,还信誓旦旦说最近就拿出来示人…… 谢迁补充道:“要修个《会典》没个三五七年,想有进展也难吧?最初时我也曾参与一段,光是考据这一条,就破费心神,听说杨介夫先前修书时都废寝忘食,往往连续数日不眠不休。既然都知这修书不成,那陛下刻意如此说,难道不怕事后被人怀疑?” 李东阳道:“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在张秉宽在蒙蔽圣听。” 谢迁直接提出质疑:“那林亨大为何在看过此底本后,却又没任何意见呢?” 李东阳摇头道:“或是只有简单的部分,并不涉及到《大明律》等细规章条。” 说来说去。 连内阁这三位,都没法把准张周的脉。 “别无端猜测了。”刘健道,“回头找人去问询一番便可,看现在还有谁牵扯其中,大概也就明白一二。” “嗯。”李东阳和谢迁都在点头。 猜来猜去,还不如找人去探寻一番,只要有人能见到那部所谓的《大明会典》,基本上就可以水落石出。 “找谁?总不能去问林亨大吧?”谢迁笑着问一句。 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 而且好像没法跟张周取得最直接的联系。 …… …… 有关《大明会典》的初稿,张周已让人做了简单的刻印。 其中由张周择选了一些可能会有争议的部分,单独誊录下来,找人送去给程敏政,再由程敏政提供参考意见。 程敏政人在家中坐……他在京师的宅邸,只留了一名老仆,既当门子又当扫院子的,平时生火做饭也是这老仆……程敏政大概觉得自己是被下人坑怕了,但凡是能自己干的事,绝对不再假手于人。 “《会典》?张秉宽?” 程敏政心想,这么荒唐的吗? 显然他心中没法把这两个关键词联系到一起。 “是的老爷。”老仆道。 “去把书抬进来……我亲自去吧。” 程敏政以为既是《大明会典》,一定是厚厚一摞,至少也有个七八十本书的样子,可到了门口,见到张周派来送书的锦衣卫,见到只有两个薄薄几十页的小册子,他登时眉头紧皱。 但他还是没有当着锦衣卫的面说什么。 拿回书,把门关好之后,他叹道:“就算天机之事,他有一张利口,到底还是不能信他身上的全部。这是在跟我言笑吗?” 程敏政捏着两本书,有种想把书丢在地上从此不理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