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执行总编 (第3/3页)
> “好。”
朱祐樘对张周不居功的说辞欣然接受。 在场大臣,不分文武,除了极少数知晓内情的,都在好奇为何修《大明会典》这么重大的差事,居然会落到张周头上? 而张周举荐程敏政和林瀚参与此事,又是怎么个说法? 为何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鏊,还有内阁三人,都不出来提出反对? …… …… 事出反常必有妖。 六科给事中对这件事显然是有意见的,但最先出来说话的,是左都御史闵珪。 “陛下。”闵珪走出来质疑道,“《会典》修撰凝集大明历代文士之心血,馆阁修撰虽不到三年,但提前准备时间超过二十年,若以翰林侍讲张周行修撰之事,岂能顾全考证及行文之事?还请陛下三思,另委派人选,负责统调和修撰之事。” 闵珪没有直接从张周的学问,或者是他的资历,再或是皇帝的信任入手。 大概现在文臣也看出来,想要阻止张周崛起,必须要拿出一些切实的“手段”,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只是去死谏。 就说张周来得晚,不知道修书进度,这一条本来就该说服皇帝,让皇帝收回成命。 可问题是…… 你闵珪能想到的,刘健他们想不到?刘健既然举荐了张周,你闵珪就没想过是为何? 在场还是有不少明眼人能瞧出问题关键的。 朱祐樘指了指王鏊道:“王学士,你来讲讲。” 皇帝觉得,自己去说服这些大臣没意思,老生常谈,总在说朕为何要用秉宽,被你们觉得朕就是偏听偏信。 可要不是张周自己修的《会典》,朕怎么也不会让他来负责这件事,内阁首辅等人也不会答应吧? 没脑子吗? 朱祐樘毕竟是开了“上帝视角”的,自然知道为什么用张周,但在场多数人都是局中人,懵逼之中完全搞不懂皇帝和刘健他们在搞什么。 王鏊道:“先前张侍讲在修《典籍》事务上,出力甚多。理当由其来负责勘校。” 话不用太多。 王鏊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可藏了,张周功劳大就是大,现在都让他当执行总编了,你们也该知道,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 闵珪听了就很头疼。 刘健说张周出力大,你王鏊也说他出力大?就算真的大,但只要你们不认可他,你们说他出力小,他一定就出力小! 这点道理又是首辅又是翰林学士的,难道不明白? 这叫掌控舆论,也叫文人的话语权。 怎么话语权落到你们这几位手上,就这么无力呢? “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也懒得辩解,“勘校之事今日便正式开启,翰林院上下最近休沐等事皆都先放放,除太子课业之外,再从国子监中抽调人手,另派人调南京掌翰林院事张元祯入京协同!就这样罢!” …… …… 朝议结束。 众大臣才刚出奉天殿,便近乎一齐围向了内阁和翰林院的人。 屠滽笑道:“刘阁老,真是要说声恭喜了,《会典》修撰不过两年,竟都以到了总校和成书的阶段?此等事情,真乃是大明之幸……却不知为何先前一点风声都没传出呢?” 刘健面色倒还镇定。 但王鏊那边则显得面色羞惭。 我们修了两年,进展仍旧很缓慢,结果张周一个人把成书搞出来,这才对外宣布要加快进度马上要成书。 问题是……能改动的部分真的不多,否则让梁储来看过后就知道哪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前后三任执行总编,除了回乡的杨廷和之外,程敏政和梁储两个人一点毛病都没挑出来……这功劳到底应该记在谁的头上? “等成书之后再说吧。” 还是谢迁脸皮厚,这时候应付了一句。 周围围观的大臣中,也包括很多武勋,他们也很奇怪。 明明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怎么内阁这三位还有王鏊都跟死了娘一样? 闵珪则走过去问道:“那可否说说,为何以张秉宽来统筹修书之事?难道大明就没能人了吗?” “好了,别多问!” 谢迁走过去拉了闵珪一把。 却是这边还没把闵珪拉出去两步,通政使元守直又蹿出来问道:“张秉宽,出来!” 张周此时本已经走出几步路,这里的商讨好像跟他没什么关系。 闻言他也没需要避讳的,笑着走过来道:“元银台,您有事吗?” 元守直道:“你可知自己在作甚?” 张周耸耸肩道:“我这人很俗,不知该怎么说,就好像民间所说的,有多大的脑袋戴多大的帽子,如果诸位觉得在下的脑袋太小,不配那么大的帽子……还请诸位前去跟陛下提请,将此差事另嘱托他人。” “你也省省!”谢迁朝张周嚷嚷一句,随后对在场之人道,“诸位,以秉宽统筹,乃是陛下跟阁部、翰苑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修书之事本就与尔等无关。至于如何来修撰,也就别cao那分外之心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