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九章 定不负张师栽培 (第1/3页)
乾清宫内,朱祐樘留下张周叙话。 “秉宽,你举荐秦纮,朕恐怕又要去跟太皇太后好好解释一番。” 朱祐樘有点心力交瘁的意思。 张周知道秦纮跟周太后之间的过节,当初秦纮在总督两广军务时,时安远侯柳景于地方上横征暴敛屠杀良民冒充贼寇,并贪污克扣军饷,秦纮将其关押审判,定了死罪。 但柳景跟周太后家是有姻亲关系的,周太后出面说情,并将秦纮下狱问罪,而后查证并无此事之后,柳景也没死只是被夺爵,一直到现在柳景仍旧活着,在为安远侯的爵位而奔波。 若此时朝廷要启用秦纮,周太后知道一定会不乐意。 张周叹道:“是臣添乱了。” “没有,你举荐秦纮,朕也认为他是有能力的,至于太皇太后那边也好说,她一直说要给安远侯恢复爵位,朕也觉得惩戒差不多,复爵便是。” 以朱祐樘的意思,两边各给点好处,相安无事便可。 朱祐樘又望着张周道:“倒是你,希望太皇太后别找你的麻烦。” 张周笑道:“臣先前没想那么多,若真因此而让太皇太后不悦,那赔罪便是。” “呵呵,秉宽你不用担心,朕会替你去说的。”朱祐樘突然想起什么正事,问道,“朕还要问你,安排何人以中官身份去监军为好,先前你举荐张永,他在偏关和宁远功劳不低。以朕看来,你非但可以在用将、用官方面,有卓越的眼光,连中官都能举荐贤才。” 张周这才知道为何朱祐樘要当着刘健和马文升的面,单独留他叙话。 不单纯是为了跟两位朝中股肱之臣体现出对他张周的重视,更要问一个不需要与大臣商议的事,就是安排谁去当监军太监。 此时张永去了延绥,如果非要找个合适的人选去监军……张周也可以举荐马永成或者谷大用……但从治军角度来说,二人的才能比之张永还差了点。 他不由打量着萧敬和戴义。 二人眼神中都带着些许的期待,似乎希望张周举荐的太监,是他们的人。 张周道:“陛下,臣倒是觉得,可以让东宫太监刘瑾,去尝试一番。” “刘瑾?”朱祐樘皱眉,“他……在行军治军方面,有什么才能吗?” 这问题既像是在问张周,又像是在问戴义和萧敬。 萧敬凑上前道:“回陛下,平时刘瑾在太子面前,倒是很能掰活,具体……不知。” 张周举荐这人,让戴义和萧敬也摸不着头脑。 要说这人……最初对张周还很有意见,似是把张周当仇敌一般,但现在据说是对张周百般恭维……难道说张周是那种谁对他恭维,他用谁的人?这么肤浅吗? 朱祐樘点点头道:“以往张永在坤宁宫,也并不见有多大的见地,却在治军中有节有度,既然秉宽提到了他,那就用他试试!总归偏关的驻守的重担也不在一个中官身上,让他尽职尽责把那边的消息能及时传回来就好。” “是啊陛下。”戴义也笑着应声。 张周看戴义和萧敬眼神都有些怪异,心想,估计这两位在琢磨着怎么去收揽刘瑾,让刘瑾为他们所用吧? …… …… 刘瑾一跃要成为“刘大都督”。 朱祐樘随即便下旨,让萧敬跟张周一起去东宫,顺带把此消息告知刘瑾,并嘱咐好,让张周对刘瑾、朱凤、王琼等人说明情况,但还要对朝廷隐瞒。 意思是,秦纮从老家山东出发,或许要迟几天才能到,但王琼他们则要即刻出发,人不到偏头关不能对外发王越的丧,消息还要藏着掖着,免得被朝中人察觉,也不能被鞑靼人知晓。 “……张先生,现在对外的口风,是威宁侯在闭门养病,此消息不能对外泄露。” 萧敬跟张周提醒一句。 张周点头。 萧敬又问道:“先生,您觉得刘瑾……这人值得大用?” 张周道:“不知道。” “啊?” 萧敬很诧异。 你不知道,居然把这么重大的差事交给他?忘了他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时候了? “先生啊,这种人,未必不会是白眼狼,当初您为他求情,让他回到东宫,他现在对您恭维,日后不定就把您当仇敌,您可要小心一些啊。” 萧敬苦口婆心劝说着。 张周怎么听,都觉得萧敬这是怕刘瑾崛起之后,抢了他的地位。 不为别的,就说萧敬和戴义他们,在太子心中的地位,有刘瑾稳固吗? 当太监的也都知道什么叫一朝天子一朝臣,若冷不丁朱祐樘挂了,太子登基,就算最初时他们这些老太监再有权势,但随之就是被新皇所厌弃,新势力培植起来之后,自然是以刘瑾等东宫太监为首。 张周道:“去偏关,总比留在东宫强吧?” “呃……” 简单一句,萧敬人也怔住了。 随即他惭愧笑笑,也就不说什么,大概是察觉到,自己可能是想多了。 张周是在帮刘瑾吗? 难道对刘瑾来说,现在当务之急不是在太子身边,当好使唤把关系更增近?去西北有啥好的? 你刘瑾跳出了东宫的舒适圈子,去哪你不得看别人脸色办事?就好像你在外面混得再好,你能混到司礼监的太监?还是能混成御马监太监?就算真被你混出来了,怕还不如在东宫太子身边当个常侍有前途呢。 等萧敬想明白这一点,知道张周的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