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一片战火中的译意风小姐 (第2/2页)
为看了这部电影,回去后就把这本书给翻了出来。” 胡啸知道李若诚说的是谁了:“傅冬华。” 李若诚笑了:“我现在家里就有他那本《飘》。” “没看过原著之前,我还真挺喜欢傅冬华的《飘》,”胡啸摇摇头:“但等我自己能看原著后,那可真是……” 一时间,胡啸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就看向李若诚问道:“对吧?李老。” 李若诚摆了摆手,不想评论同行,而且还是一位业内前辈。 笑道:“在那个年代,《飘》的译本还是很惊艳的。” 1939年,傅冬华在看过《飘》的原著和电影后,认为这不是一本低级趣味的时髦,能够大受欢迎还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他决定把这本书给翻译出来。 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傅冬华把书中不少人名、地名……都进行了接地气的汉化处理。 亚特兰大变成了饿狼陀,查尔斯顿变成了曹家屯。 在他的笔下,斯佳丽成了郝思嘉,瑞德成了白瑞德。 几个米国南方的大庄园主,摇身一变,成了郝家、卫家、方家、汤家。 斯佳丽一出场穿得是小碎花布袄,张口闭口都是“俺”、“娃”、“那口子”……的飘逸话风。 此外,最有争议的是,傅冬华还大量删减了中很多自然景物的描写。 但,尽管如此,由傅冬华翻译的《飘》自1943年问世后,立刻就引起了轰动,
在那种战火连天的时代,还反复再版发行了五次,受到了大量读者的热捧。 李若诚有一说一:“其实,傅冬华是为了读者考虑,才把地名、人名汉化处理。” 江山同意:“有些外国人名,是不大好记。” 胡啸觉得自己有点扯远了:“李老,这本书你决定取个什么书名?” 李若诚一直在思考:“其实《乱世佳人》的出处,就是1940年电影的片名,它原来叫《随风飘去》,上映后叫好不叫座,改成《乱世佳人》后,立刻就爆火。” 这一会,胡啸和江山一声不吭的看着李若诚。 李若诚奇怪的看着他俩,下一秒:“噢,原来历史已经在告诉我,应该叫什么书名了。” “也是,”老人忽然想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你俩都来猜猜看,《新包拯探案》是哪本书?” 江山看了看胡啸,胡啸看了看天花板。 李若诚得意的笑道:“猜不出吧,1915年的《福尔摩斯侦探全集》。” “卖的好吗?”江山忽然就来了兴趣。 “肯定好呀,”李若诚继续:“《贼史》知道吗?” 江山使劲想,但还是:“不知道。” 李若诚:“就是《雾都孤儿》。” 接着,《鬼诏》等于《哈姆莱特》,《rou券》就是《威尼斯商人》,《孤女飘零记》就是《简爱》。 江山笑了一会,忽然就明白了李若诚的心思:“李叔,您就应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书名,不用去在乎别人的看法。” 李若诚静静地看着江山,良久才说道:“不用替出版社考虑销量。” 江山觉得大可不必,至少这本书不必有此顾虑:“不用,咱们国家的读者也是识货的。” 听到这,李若诚缓缓点了点头:“好,那就叫《飘》,既合文也合意。” 再走出病房时,胡啸挖了江山一眼:“合着你就哄着老爷子开心呗,换我就叫《乱世佳人》,既合意也合文。” “成,”江山哄着胡啸:“等《飘》这部电影引进后,您就管它叫《乱世佳人》,我看谁敢反对。” “嘁,”胡啸被他哄笑了:“下个月你就要去曰本了,最近紧张了吧?” “紧张,”江山的确有点:“但,更多的应该是兴奋。” “别紧张,”胡啸拍了拍江山的肩膀:“管它能不能得奖,甭管在外面怎么样,回来我都接着你。” 江山有点感动了:“成,我让您接着。” 浦江第二医院内,两个大男人都是一副凌然的表情,路过他俩身边的群众,自觉的让出了一条特别通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