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六 章 看一眼就去存钱的广告 (第2/3页)
9年,改革春风吹满地。 神州大地有、且仅有一家银行可以办理个人储蓄业务,它就是人—民银行。 后世财大气粗的五大行,这一会只出现了三大。 但,建-行、农-行尚未开通个人业务,交-行、工-行连个影子都没有。 至于招商银行,还只是家蛇口工业区的结算中心。 自领导发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的口令,响彻大地后。 国家金-融系-统的心,砰砰跳起来了。 当下的社会,闲散人员不少,闲散资金更多。 人民银行为了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决定增加储蓄种类和档次。 于是,“零存整取”和“定期储蓄”出现了。 他们不但增设了三年、五年期的利息档次,还增加了积零成整的定期储蓄。 更多的吸储方案,还在来的路上。 但,“忽如一夜春风”般诞生的储蓄花样,在人民群众中却没有激起太大水花。 这些即官方、又复杂的数字文字,在他们看来如同高数。 于是这一会,浦江人民银行的两位领导,来到了市宣-传部的会客室里。 双手背后的几位领导,在一张长桌旁来回走着。 时不时还手扶眼镜、弯下腰仔细瞧瞧桌上的两幅宣传画。 “这是我们单位的宣传骨干精心设计的作品。” 跟在他俩身后的章处长,同样也背着双手:“怎么样?看起来很有气势吧!” 长方形的宣传画上,背景是烟囱高耸入云的工厂,以及绿油油的庄稼地。 前景是一位背着解放包的短发妇女,一手拿着存折、一手指着新政策。 最下面一排醒目的大字:积极参加储蓄,支持国家建设。 面对章处长的微笑,银行的两位领导也只能挤出一丝笑容。 再看向另一幅。 啀,这幅好像还有些东西。 同样是之前那位短发妇女同志,这一次手上拿得不是存折,而是一张一元纸币。 左手一挥:每人储蓄一元,全国可以累积十亿元。 大红色的“十亿元”三字下,更有具体的文字说明: 或建铁路1204公里, 或建年产十万纱锭的纺织厂32座, 或建五万吨化肥厂12座, 或建年产百万吨的钢铁厂12座。 洋洋洒洒、气势恢宏! 面对自家宣传骨干们的作品,章处长露出了自豪的微笑:“怎么样,看着很有力度吧?” 人民银行的两位领导,互相看了一眼。 在全新的储蓄政策颁布之前,他们可已经出国考察过二回了。 资本家银行的花样,虽然暂时不能照搬,但他们心里清楚的很,这样的宣传画一贴出去,落在人民群众眼中将作何感想? 原来这储蓄新政策,就是把咱们老百姓的钱都集中起来建设国家啊! 根虽然就是这个根,但也……不能……是吧! 在银行张贴宣传画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掀起人民群众储蓄的积极性。 而不是暴露真相。 被包装美化后的真相,往往比真相本身更加耐看。 “章处,你我也认识不少年了,”浦江人民银行的武科长,决定直奔主题:“有些话我可直说了。” “嗯?”章处的笑容及时打住,道:“你不直说还准备怎么说?说。” “你我都是国家的干部。” “那是当然。” “凡事就得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考虑。” 章处长浓眉一挑,指着图上的钢铁厂道:“我这还不叫为国家考虑?” 自打接到这项配合工作后,章处就一再对属下交待,无论如何得把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 要让每一位人民群众深切体会道,自己的每一元,就是国家建设的每一跃。 “你再仔细想想国家为什么要推进金融改革?” “还不是国家……”章处长摸了摸鼻子:“没钱了呗!” “实话跟你说吧,老章,”武科长决定先掏心窝: “这四化要怎么建设,不是你我该考虑的问题,咱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让群众赶紧把钱存进来!” 最后这一句,武科长的脸已经苦得不能在苦了。 如今银库里的斤两,简直都不忍直视。 其实,就算眼前的宣传画没出现在银行里,银行现在处处也都能看见类似的宣传标语,最常见的当属: 一元也是钱,聚少可成多,我为国家做贡献。 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余额仅为21元,到了今年,人均余额上升到了27元。 但反而更缺钱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