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二章 要不说你小子命好呢 (第2/3页)
惊人的一千八百万册。 到后来被央视请上荧幕开办钢笔字讲座后,一时间全国人民都知晓了庞中华的大名。 打1980年算起,庞中华有多达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社发行。 总印数早已突破1.5亿册,算上盗版的更了不得。 就算是当时最火爆的文学作品,也比不上他的发行量。 虽然,江山也临摹过庞中华的字帖。 但他的钢笔字体,却更偏向于司马彦。 80年代的钢笔字帖,江山几乎都临摹过。 集百长于一家,之后自成一体的江山字体中,仍隐约透着几分司马彦的刚毅。 相比在80年代就已经收入过亿的庞中华,司马彦的版税收入也同样耀眼。 在钢笔字帖最火爆的80年代中期,司马彦曾创下两天一本字帖的记录。 就是这本两天时间完成的字帖,给作者带来了7000元的版税。 然后,司马彦利用这笔稿费在他居住的城市武汉,买下了第一套房。 隔了两周后,他又花了同样的时间创作了另一本钢笔字帖,并继续买下了同样大小的一套房屋。 最绝的事还在后面。 司马彦自己创建的字帖公司被“视觉中国”瞧上了。 一番商议后,决定以3亿元的价格买下了其40%的公司股份。 凭借一笔好字走上财务巅峰的能人,又何止庞中华和司马彦。 同时代的田英章、一场官司就获得了高达千万的赔偿。 再看看顾仲安、卢中南……又有哪一位是省油的灯。 这种既不费脑子,又高版税收入的书法创作,江山同志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必须插上一脚。 他原本只知道黄永钰和文怀沙有些交情。 本想着走庞中华的老路,经文怀沙引见江丰。 却没想到,黄永钰竟直接提起了江丰的大名。 “您真认识江丰?” “多新鲜啊,”黄永钰笑着和邵伯林对视了一眼: “我和他都认识二十多年了,当年他怕荣宝斋的水墨套印失传,亲自上门拜托我去学习研究,之后美院才有了这门课……” 忆当年的黄永钰,越说越喘:“小江,你还没见识过我的板画水平吧?” “见过啊,”江山怎么可能没见过:“猴票不就是嘛。” “那不算什么,改天有机会让你见识一下我画的阿诗玛,那是我最满意的板画作品。” 江山点了点头,他早已经见识过了。 等到1982年,全国人民都将在玉溪卷烟厂生产的阿诗玛香烟上,见到黄老师的阿诗玛。 “所以,您不但认识江丰,还和他很熟了?” “那当然,”黄永钰指了指手里的字稿: “这些我先带回去,过两天找时间给他看看,然后再听听他的建议,你看怎么样?” “都听您的,”江山还能说什么,感谢还来不及:“不会太麻烦您吧?” “甭跟我假客气,”黄永钰摆了摆手:“你揣着作品来找我和老邵,不就是想请我们替你规划规划嘛!” “呵呵,您这么直不愣登的说出来,”江山笑了笑:“我还怪不好意思的。” 这平日里总替别人琢磨事,一轮到自己还真有些放不开。 “没事,”黄永钰给江山夹了一筷鱼:“你不跟我们见外最好。” “就样最好,代表你没拿我们当外人。”邵伯林也跟了夹了块鸡。 “到底是燕京的邮局,”江山感慨道:“伙食果然不一样。” “肥着呢,”收到邵伯林的眼神后,黄永钰又改话道:“我在说这鸡。” “知道,”江山咬了口鸡rou:“真肥!” “这事估计要多等几天,”黄永钰提醒道:“看来,你得在燕京多住上几日了。” “不着急,就算您这事办的快,我也不能马上就回去。” “为什么?” “您忘了?还得去拍真由美和刘小庆啊!” “瞧我这记性,”黄永钰苦笑道:“最近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总是不能集中思想。” “也别太cao心你表叔的事,”邵伯林觉得:“反正你也没那本事解决。” “呵,他哪用得着我cao心?”黄永钰笑道:“前两天宣传部亲自登门给他发出了邀请。” 邵伯林与江山:“哦?” “说是在兰州有场歌舞剧出了点状况,燕京宣传部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