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顶级流量的妇女之友 (第3/3页)
br> “什么?”
“我的天。” “还能有这事?” 专家们纷纷感慨,还真是活的越久见的越多。 “我当时也很惊讶,但事实就是如此,”沈从文也没想到: “此画卷由三段画拼接而成,不仅如此,连画里的白鹤和小狗都是后期嵌入画中的。 根据馆里的专家仔细辨认,此画应该是从一组屏风移接而来。” “之前就没人发现?”常书鸿惊大了双眼。 “老师傅的看家本事,”黄永钰在荣宝斋见识过:“真假画的拼接,最考验手艺,连原作者都不一定能瞧得出来。” 沈从文无奈的点点头:“馆里将此事告诉了辽博,他们的董馆长直接就说道,这画不能细究,不然越研究谜越多。” 一席话说完,众人唏嘘一片。 “但是吧,”沈从文不得不承认:“《簪花仕女图》的画工确实没得挑,绝对担得起盛名。” “你去过辽博没?”黄永钰低声问江山。 江山摇头:“没有,很想去看一眼。” 邵伯林也一样:“它家的镇馆之宝可不止仕女图一样。” “嗯,”黄永钰也了解一二:“听说,多是东北货。” “找机会去看看?” 邵伯林早有打算:“除了《簪花仕女图》,我更想见一见他们那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吴小邦友情提醒了一句:“它就在咱们燕京待着呢,你没见过?” “不是同一幅,” 黄永钰抿了口没点着的烟斗:“燕京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得是北宋都城东京汴梁。” “怎么?”吴小邦奇道:“除了他,难道还有其它的《清明上河图》?” “有啊,”黄永钰难得有耐心: “明代的大家仇英,也比着张择端的画了幅《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苏州城的面貌。”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画得不比张择端差,”沈从文肯定道: “他笔下的苏州城,清丽明艳、布局考究,江南水乡的富足秀美跃然纸上、令人神往!” 在江山看来,两幅《清明上河图》最大的区别就是色彩。 一幅为淡墨,另一幅为轻彩。 而两版作品,皆是后人高仿最多的画作。 “仇英?”吴小邦听过此人:“明四家里的那位?” “对,”沈从文笑道:“也是位爱画美人的大家。” 最出名的一副长卷,被列为国家十大创世名画之一。 也是我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得亏宫里的小主们太多,仇英才越画越长。 以至于后世鲜少有仿版出现。 “仇英的这幅《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交到燕京来?” “连燕京张择端的那幅,都是人辽博送来的,”黄永钰说了句公道话:“还不许人留些看家宝贝?” “你还真别这么说,”也有人为燕博站台:“他辽博的宝贝,本就是咱燕京带出去的……” “这要打头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了,”黄永钰的嘴,永远不肯吃亏: “溥仪那些个玩意是哪来的?都不能细究,但《清明上河图》却是人辽博实实在在送回来的。” 辽博,也就是之前的东北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所国立博物馆,再往前论就是伪满政府的奉天博物馆,本就收藏了大量文物。 再给溥仪一通瞎忙活,辽博的馆藏就更加辉煌了。 1935年,溥仪带着提前“赏赐”给溥杰等大臣的七十多箱宝贝,奔向了东北伪满皇宫。 等到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溥仪从70箱宝贝里挑出了10箱宝中宝。 准备乘飞机到沈阳时,因为限重不得不留下了八箱。 沈阳机场不但没给溥仪留面照顾一下,还将他的八箱宝贝哄抢一空。 一时间,“东北货”成了紫禁城宝贝的另一个代名词。 可即使如此,溥仪仍没能跑掉。 连人带货,全都被苏联红军押走了。 关在远东伯力监狱的时候,苏联人问了他很多问题。 其中多次提到的一个,就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究竟在哪里?” 根据溥仪随从的交待,溥仪此行一共带出了六幅《清明上河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