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竹下慎也(下1) (第3/5页)
,只是有一点……” “有什么问题?” “这个家伙凶狠残暴,豺狼成性,据说在台湾任职的时候,就制造过多起惨案,在厦门也是血债累累,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是一个彻头彻尾,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分子。 我刚上任的时候,就因为释放了一些无辜民众,和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一直交恶至今,要说他是军统卧底,军中内鬼,只怕很难说服人!” “这算什么!”宁志恒摆了摆手,一脸的不屑,根本不以为意,“人心叵测,谁又能保证表里如一?再说军国主义分子怎么了?他也一样贪权,也恋色,更可能爱财,只要我们设计的好,舍得下本钱,我就不信,有挖不倒的墙角!” “那您打算怎么设计?要下多大的本钱?”何思明好奇的问道。 “今天叫你来,就是要和你好好合计一下,时间不等人,必须要尽快行动了!” ……… 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三点,南市区颐园路二十号,这是一处二层楼房建筑,老式的阁楼,斑驳的墙壁,触目可见沧桑的风雨。 宁志恒一身长杉,头戴礼帽,脖子上裹着厚厚的围巾,手提着皮箱来到大门前,抬头打量了一番,上前拍响了栅栏铁门。 很快一个年过半百的佣人手拿着大扫帚迎了出来,看着宁志恒问道:“先生,您找谁?” “请问从南阳回来的李先生是住这里吗?鄙人姓林,请回禀一声!” 佣人一听,略微有些迟疑,刚想回答,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是林先生吗?”只见一个中年男子从屋子里快步走了出来,目光紧紧看向宁志恒。 宁志恒见状,明白他的意思,放下皮箱,抬手将围巾盘开,又摘下礼帽,微微颔首,笑道:“李先生,许久不见,别来无恙啊!” 这时,中年人看清楚了宁志恒对方容貌,心中一松,赶紧上前,打开院门。 “真是林先生,恕我眼拙,快请进!” 他将宁志恒让进屋子里,随即向身后的佣人示意,佣人点头领命,走出院门,挥舞扫帚清扫落叶,警戒周围的动静! 这边两个人进了房间,宁志恒左右看了看,问道:“这里还有别的人吗?” 中年男子赶紧回答道:“没有了,外面那个也是自己人,是我的助手,也是我的报务员。” 宁志恒这才神情一松,来到沙发前坐了下来,笑着说道:“达元兄,多年不见,没想到我们会在这里见面吧?” “确实没想到,要不是接到总部的急电,我怎么也不相信,您会来厦门!” 原来这名中年男子,正是军统闽南情报站站长李信,字达元,是情报二处处长边泽的亲信。 全面战争爆发后,闽南情报站接连几次行动受挫,损失较为严重,李信受命调往闽南情报站担任情报处长,后原站长调任仰光,他顺势接替担任站长职务。 此时李信看着宁志恒的目光中满是感慨,他们二人是老相识,当初宁志恒加入军情处的时候,还只是个小小的少尉队长,而李信就已经是边泽的随身副官,堂堂少校情报官,称得上是军中骨干了。 可时至今日,宁志恒早已成为军统的绝对高层,位高权重的三号人物,被情报界冠以“谍王”之称,闯下赫赫的威名。 而他还在东南分站站长的位置上苦熬岁月,想到这里,李信感慨万千,忍不住摇了摇头。 宁志恒见状,笑问道:“怎么?这么多年不见,不认识了?” “怎么会!只是想起当年和您一起去上海时的情景,一转眼就八年过去了,真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宁志恒一恍神,也被这句话带回到了八年前。 民国二十六年,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军情处上海情报站副站长俞立叛变投敌,形势紧急,宁志恒临危受命,前往上海执行锄jianian任务,当时李信作为边泽的随身副官也一路同行。 而这一次的上海之行,宁志恒与日本人斗智斗勇,几次峰回路转,终于完成了任务。 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日后影响他一生的关键人物,如黑木岳一,上原纯平,石川武志等人,可以说没有这一次上海之行,他也很难有今日之发展,对他来说,绝对称得上意义重大! 此时听到李信谈起旧事,宁志恒也是心神回荡,忍不住感叹道:“是啊,一切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只是之后不久,你就调离了总部,我们再也没有见面,现在看来,你倒是显老了!” 李信苦笑一声,摸了摸脸上的皱纹,自嘲的说道:“闽南这个地方穷山恶水,不养人啊!” 两个人久别重逢,都有一番感慨在心头,叙谈了良久,这才转入正题。 宁志恒轻咳了一声问道:“总部的电文里,都交代清楚了?” 李信也是脸色一正,腰拔的笔直,郑重答道:“局座亲自给我发的电文,说见到您之后,不论情况,不惜代价,一切行动绝对服从您的指令,处座,这次到底是什么重要的行动,还要劳烦您亲自前来?” “好,这次行动很重要,也很特殊,需要你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绝对意义重大,一切都要看你的了!” “我?”李信惊诧莫名。 原来宁志恒察觉事情的真相后,知道事态严重,苦苦思索应对之策,就在这个时候,发往总部的电文得到了回应。 边则亲自拟电,将闽北站和闽南站的情况向宁志恒做了个通报,当宁志恒得知,闽南站站长李信竟然就藏身厦门的时候,一下子就有了一个想法,于是他马上和局座沟通,很快得到了局座的同意,这就有了此次厦门之行。 “先说一说,你们闽南站的机关不是在漳州吗?你怎么跑到厦门来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