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让海瑞去 (第2/3页)
事小,如果引起更大的舆情呢?到时候,恐怕壮大声势的人可不少啊。”万历问道。 张居正却毫不在乎,他语气坚定的说道:“陛下,岂能因噎废食?如果此时不能用强权压下去,恐怕以后这些人还会兴风作浪,到了那个时候,估计会闹得更凶。” “臣以为,当用严刑,捣毁天下书院,禁绝讲学之风,重塑督学之重。”张居正义正言辞,声音激烈。 看着眼前的张居正,万历知道,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历史上,张居正为了培养人才,向万历提议,应该整饬学校,振兴人才,重塑教育。 朱元璋那会,文人当官的重要途径其实并不是科举,而是通过学校的方式,一层一层的选拔。 在地方上建立府学、县学以及社学,学生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考,最终进入国子监学习。 在国子监读上几年书之后,就可以进入吏部栓选做官。也正是因为有学校在手,朱元璋根本不缺当官的人,杀起官员来心狠手辣。 这一政策,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防止士绅读书人做大,毕竟国子监等学校,在皇帝的掌控之下。 可惜,这项政策最终也走向了陌路,而国子监也成了摆设,成了荫蒙后辈的安乐窝。 等到了嘉靖隆庆年间,国子监、府学、社学基本上名存实亡,教育彻底被读书人把控。 这些由地方上教导出来的学生,最终一层一层的在朝中任职,一层一层的把控朝政。 明末的东林党便是如此。 万历三十三年,顾宪成重建宋时的东林书院,在此讲学,培养读书人,从此之后,东林党诞生。 某种意义上讲,私人讲学的最终归途,就是党争,这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张居正这人有个问题,那就是,宽于待己,严于律人。 他自己喜欢财货,却不允许外人这样,他自己结党改革,却不允许外人这样。 在他眼里,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讲学就是结党,就是挖朝廷根基。 张居正也就是这样做的,他对朝廷,也确实足够忠心。 “臣以为,应该重建地方府学、县学,杜绝私人讲学之风,捣毁天下学校……” 张居正喋喋不休,说着其中利害关系。 “朕深以为然。”万历一脸同意的说道。 这让张居正信心大增,只要皇帝支持,那就好。 “陛下放心,臣定然会做好此事。”张居正的声音更加洪亮。 “臣以为,应该让海刚峰前往江陵,督办此事。”张居正接着道。 海刚峰? 万历有些愣,让这位过去,就不怕连带着你家也给处理了? 张居正让海瑞过去,其实有三个目的。 此事,只能由海瑞cao办。 一是海瑞够正,够清廉,那些读书人再怎么弹劾,都没有什么用。 二是海瑞够狠,这位当年连救他的徐阶都不在乎,直接往上对,储善辉这些人对海瑞更没有什么关系,自然会下狠手整治。 三是目前京营重建之时,海瑞监督太过了,和王崇古之间闹出了一些矛盾,趁着这个功夫把海瑞调走,再合适不过。更别说,海瑞刚开始的官就是提督学政,让他重建督学,也很合适。 再说了,张家那事现在也处理的差不多了,再过几天张诚就会把张居易带入京城,也没什么把柄。 至于推行新政和摊丁入亩,那是刘一儒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 思来想去之后,张居正就决定让海瑞过去。 万历思索了一阵,倒是能明白张居正的意思。 不过,参赞制度不能废除,现在正是最关键的时候。 “这样也行,不过,京营理政尚书,应该及时补上。户部侍郎徐泽民当年在福建时,也有些战功,就让他来吧。”万历说道。 张居正有些惊讶,没想到万历看出了他的想法。 本想再说些什么,可还没等他说出口,万历便拍板而定:“行,那就这样吧,让海刚峰去江陵,让徐泽民担任理政尚书。” 根本不给张居正反应的机会。 张居正没多想什么,这个理政尚书不管谁来都行,就是这个海瑞,脾气太臭。【1】 【6】 【6】 【小】 【说】 海瑞这人刚直,做事风风火火。 当调令送到他那里之后,当下就带着人,以及随从南下江陵了。 和海瑞去的,还有朝廷禁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凡设立书院,尽数捣毁,禁止开办,财产充公,禁止生员妄议朝政……” 海瑞去了江陵,接下来,一场好戏开始了。 …… 江陵的那些读书人们还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成天堵在衙门口讲学。 除了储善辉之外,还有一个叫做何心隐的大儒。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