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发现》(六十五) (第3/4页)
》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处其地上,所田食之处,唯在地上,所以称“田”也。观辅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称田,诸儒更广而称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于万物,盈满有益于人,犹若圣人益于万物,故称“田”也……但《易》论象,复、临二卦,既有群阴见象于上,即须论卦之象义,各自为文。此乾卦初九、九二,只论居位一爻,无群阴见象,故但自明当爻之地,为此与临、复不同。” 《周易正义》在编排对《周易》注疏上,唯对《乾》卦编排上是把解释其卦爻辞的《易传》里的《彖》与《象》排在卦爻辞的最后面,并不是混编在卦辞后和每爻后。为何这种编排法?是按王弼注的这种排法。为何王弼是这样?可能是先把属《易传》解释《周易》的话按排在卦爻辞最后,先注解每卦里的卦爻辞后,再集中注释属解释卦爻的《易传》里文。但从第二卦起又把属《易传》里解释卦爻的《彖》、《象》文混编排到卦辞与每爻辞后面。也许王弼没来得及更改《乾》里的排法就去世了,就这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编排格式传至唐朝被孔颖达编疏《周易正义》所遵循了。 从对《乾》里的第二爻,王弼的解释,是对见龙到在田的解释,也是从爻位上说的,并引出“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的儒家道德之说。王弼的注释简捷不繁杂,并排斥汉象数易学。而《周易正义》对王了弼注却是个繁杂无序,一小段话却用上千字去疏解,并用的是汉象数去解说。 孔颖达而对这一爻里的爻画和爻辞进行的疏,自然是从阴阳说起,再联系出对爻辞的一番说法。其中,不忘引用《易传》里的诸种说法,但能否理解了“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句话吗? 孔颖达在对王弼注的解释上,又进行了解释(疏)。即对“处于地上至唯二五焉”的“正义曰”内容。是通过汉象数说无疑,用汉象数说里的卦体、爻位、十二月卦等论说,再引出不伦不类的所谓儒家之说。这种疏王弼注,并引用汉象数去说,本不与王弼的易学思想相符合。 孔颖达疏证王弼注说时,自然还不能离开本是经文《易传》里的思想(如《周易正义》:“正义曰:‘王弼云: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者……《经》既云‘五十’,又云‘其用四十九’也。”由此处的说法“《经》既云五十,又云其用四十九也”。足以证明在帝制时期里不但《周易》是经,而且《易传》也是经),因那是一条贯穿于疏经上的总路线。所以引用《小象》、《文言》文论证一番。如此说法,谁能否看懂疏出的意思呢?谁能读懂这种晦暗不明,繁杂无序的话语。 王弼注释《周易》虽没有完全抛开象与数,但王弼始终遵循《易传》(《彖》、《象》《文言》)里早期解释《周易》义理的大道上,并不对认为不符合《周易》思想的《系辞传》及带“卦”的《易传》文。帝制时期注《易》的学术上,唯王弼义理释《周易》的杰出易学人物。但孔颖达编《周易正义》,虽标榜王弼注易本,而实质背离王弼的易学宗旨。 总之,在对今本《周易》经文疏解上是以经(《易传》)疏经(《周易》)为宗旨。而且对注的疏解也是以经(引用经书《易传》)为宗旨。虽以经疏经,但所疏内容,是重汉象数易学,而轻王弼易学,并且是遵循了《易传·系辞》里的宗旨,既亦筮亦理的去疏今本《周易》的。 那么,在对《易传》经文疏解上,是何为宗旨呢? 从《周易正义》注疏编排内容来看,首先编排上比较复杂混乱,本是一部言语简练,思想内容并不复杂的《周易》一书,而被注释的注释,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懂了。其次是要说明的是,自西汉武帝后的帝制时期里易学,均是《易经》(《周易》与《易传》,严格的说是三种内容,①伏羲的卦符号②文王的卦爻辞③孔子的《易传》)的学术。即《周易正义》虽名称为《周易》,而实质是包括了《易传》,正确称法应为《易经正义》。再者总览《周易正义》里对《彖》与《象》文的解释,基本遵循《易传》里《彖》、《象》义理和结合王弼注易的义理思想来对《彖》与《象》进行的再解释。对属《易传》里解释《周易》的《彖》与《象》的解释(疏),主旨是遵循《彖》与《象》里的儒家义理,已然体现的是以经解经方针,但这里的以经解经方法,应区别于解释卦爻画时的以经解经方法。因本是经的《易传》内容,可分为两种观念对得《周易》。一种是儒家义理,如《彖》、《象》、《文言》;另一种是亦筮亦理和神秘思想,如《系辞》与《说卦》。
我们再来看《周易正义》对本是《易经》内容之一的《易传》里的《系辞》中的筮术解释。 如“[疏]正义曰:‘大衍之数’至‘祐神矣’,此第八章,明占筮之法、揲蓍之体,显天地之数,定乾坤之策,以为六十四卦,而生三百八十四爻。” 此段话是《周易正义》对《系辞》里“大衍之数”到“可与佑神矣”这一段说法的总述,而下面分而解释。从这总述来看,已明确认为是讲占筮之法的,即现在说的算卦算命方法。 如:“《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说明:上面这段说是《系辞》文。这《系辞传》里文句,是对今本《周易》亦筮亦理上最早的论述,也是《系辞》作者不明就里的错误说法。汉又做为经书为圣人言而被传承下来。) “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