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七十五) (第2/3页)
割内容,帝制里易学在注释《周易》,也就混淆于八卦象数筮术上的诸多说法,并成为注释今本《周易》的范例。 ③《汉书》 故到东汉班固作《汉书》,就对《易》(指《易经》,即今本《周易》加“十翼”)产生的说法更具体化了。《汉书·艺文志》云:“《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东汉班固所说的《易》,已不同已前出现的《易》称了。班固所说的《易》的内容,即所谓的“卦符号”、“卦爻辞”、“十翼”这三位一体的《易经》内容了。实际就是今本《周易》加“十翼”(《易传》)。班固同样是把“八卦”符号系统的创作者给于上古的伏羲,而把认为那部卦爻辞《周易》里的“卦爻辞”是周文王创作的,把《易传》里的十篇内容(“十翼”)归属于孔子的创作。所以到东汉的班固说《易》(今本《周易》加“十翼”)时,“上下篇”、“十篇”、“三圣”、“三古”的说法都出现了。这些两汉时期里对《周易》的说法,真如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里说“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这种说法相仿。可说两汉时期,对八卦与《周易》一书产生的说法,具有演义性。到班固把《易经》(今本《周易》加“十翼”)打造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经典说法来。“三圣”就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上古、中古、今古。把一部《易》说成是经历三位圣人,三古之世才创作完成,这《易》道能不深么?不过班固把这《易》道,归为天人沟通之占,则不明就里把《周易》混同于八卦归为占,就是妄说了。 汉朝时所称的《易》已不单单是指《周易》了,即不再是《左传》里记载的那部《周易》了。而是包括伏羲作“八卦”,文王作“爻辞”,孔子为之“十篇”的《易》了。这实际就是自西汉武帝时尊奉的《易经》内容,也就是《汉书》里所说的《易经》十二篇的《易》了。 综上所述,八卦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及汉初之间的帛书佚文《易传》里。而最有说服证据是清华简《筮法》里的八卦人体方位图与八卦配干支内容,由此说明八卦卜筮之用最早在战国中晚期。这时虽无八卦之名,但已有八卦之实。如《左传》里一样虽无八卦之名,但已有八卦卜筮之实。若八卦卜筮之实,《左传》一书记载可信的话,八卦卜筮之用,当在春秋时期已出现。那么,八卦(符号与名称)卜筮之用最早我们信谁呢?当然清华简《筮法》所记的八卦之用最可靠,由此说明,八卦卜筮之用最早出现于战国前期,与《左传》一书成书与战国前期,并记载的八卦取象卜筮也是相吻合的。 三、六十四卦符号与名称内容 卜筮(算卦)上有一套工具,即六十四卦符号与名称。六十四卦成为卜筮上的一套必备符号工具,因无论“起卦”、“得卦”、“看卦”,均得有这套符号工具完成,卜筮上若离开六十四卦符号,卜筮(算卦)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卜筮上的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是来源于《周易》一书所用排序的六十四个符号及六十四篇文章内容名称,由《左传》一书记载,春秋史巫用篡改的《周易》文本进行八卦取象卜筮,自此六十四卦符号、名称及八卦取象成为卜筮上的一套工具。 卜筮上最早的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春秋左传》记载的筮例中的六十四卦符号与名称):“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垢、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因六画型卦符号无法上传,故略) 这以上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称法,是有《左传》一书记载的筮例和卦例所知的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内容。 其后由《易传·大象》文里已用八卦取象而言说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大象》是春秋《周易》文本的学术,当是《易传》文里产生最早的《周易》学术文章)。 《易传·大象》文里的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内容: “天行健、地势坤、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风天小蓄: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筮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天雷无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天山遁、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山水蹇、雷水解、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卦符号无法上传,故略) 这以上六十四卦称法,是由春秋《周易》文本而产生的学术文章,即《大象传》里的以八卦取象而出现的六十四卦名称称法。当然《大象传》并不是从卜筮角度阐释春秋《周易》内容的,而是从封建(先秦)政治理论上进行的阐述,但出现的名称称法,无疑是用算卦上八卦取象说之。 到帝制里的《易经》内容之一的今本《周易》(即以数字六·九作爻题的《周易》文本)里出现的卦名称称法内容: “乾(乾上乾下)、坤(坤上坤下)、屯(坎上震下)、蒙(艮上坎下)、需(坎上乾下)、讼(乾上坎下)、师(坤上坎下)、比(坎上坤下)、小畜(巽上乾下)、履(乾上兑下)、泰(坤上乾下)、否(乾上坤下)、同人(乾上离下)、大有(离上乾下)、谦(坤上艮下)、豫(震上坤下)、随(兑上震下)、蛊(艮上巽下)、临(坤上兑下)、观(巽上坤下)、筮嗑(离上震下)、贲(艮上离下)、剥(艮上坤下)、复(坤上震下)、无妄(乾上震下)、大畜(艮上乾下)、颐(艮上震下)、大过(兑上巽下)、坎(坎上坎下)、离(离上离下)、咸(兑上艮下)、恒(震上巽下)、遁(乾上艮下)、大壮(震上乾下)、晋(离上坤下)、明夷(坤上离下)、家人(巽上离下)、睽(离上兑下)、蹇(坎上艮下)、解(震上坎下)、损(艮上兑下)、风雷益(巽上震下)、夬(兑上乾下)、姤(乾上巽下)、萃(兑上坤下)、升(坤上巽下)、困(兑上坎下)、井(坎上巽下)、革(兑上离下)、鼎(离上巽下)、震(震上震下)、艮(艮上艮下)、渐(巽上艮下)、归妹(震上兑下)、丰(震上离下)、旅(离上艮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