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八) (第3/4页)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白贲无咎。” (译文) 二十二、纯洁英武的勇士,亨通,小心行事,有利于进步与向上。 勇士舍车而徒步,展现了勇士威武健壮的体魄。勇士正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勇士又刚柔兼备,前途美好吉祥。勇士老当益壮,乘着雪白的骏马,不是为寇,而是娶亲结婚。勇士解甲归田,回到了家园,虽得微薄的布帛,作为安家的费用有所困难。然而最值得欣慰的是勇士晚年迎来了吉祥平安。勇士纯洁一生,一尘不染,无怨无恨。” (解读) “贲”:是个多音字,bēn、bì。帝制时期至今《周易》里作bì音,当“饰”讲。《辞源》里解释为“装饰”,并引述:“易·贲‘象曰:山下有火’。书,汤告‘天命弗僭,贲若草木’。注:‘贲,饰也’。”《辞源》里还说“贲”当“勇士”讲。但不是指《周易》里的“贲”,即《周易》里的“贲”当“饰”讲。笔者认为“贲”应当勇士,武士,战士讲才与本篇内容吻合,符合本义。音应读bēn。而《小象》或《彖》这些《易传》注释《周易》多有不正确。因《易传》是按八卦取象解释《周易》,而《周易》一书本不是按八卦取象写成的内容。故《易传》里的解释《周易》难免有想象与发挥的东西。自然离《周易》本义相差甚远。把“贲”当做“饰”,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而谬之千里。这里的“贲”其音,其意实则并不难理解。《尚书·牧誓》:“武王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尚书·立政》篇里说:“用咸戎于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这里的虎贲是指勇士,或武士。本篇里的“贲”就是指勇士。这是一篇歌颂与赞扬勇士精神的文章。 本篇题目:“贲,亨,小,利有攸往。”这里立意在于宣扬,要发扬勇士纯洁品正为国奉献的精神。篇中内容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描写。 “贲其趾,舍车而徒”。 开篇给人一个英武健壮与品格高尚的勇士形象。表现了勇士内在美的精神。“舍车而徒”:即有车不乘,徒步行走。 “贲其须”。 “须”:指已成年的人。这是描写勇士正风华正茂。 “贲如濡如,永贞吉。” “濡”:柔和,柔顺。这一句内容是指勇士听从指挥,遵守命令。这表现了一个勇士忠心报国的精神境界。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这是一个转折的句子段落。“皤”:指须发白了,表明勇士把青春年华献给了保卫事业,到须发斑白时,才解甲归田。“白马翰如”:指骑着雪白的骏马。“匪”:不是。本段是写勇士把青春岁月奉献给自己从事的戎马事业。到了发须斑白时,才娶妻成家。这是在歌颂勇士的一种牺牲精神。这里的勇士可能是当事国家里的特殊兵种,是守卫及肩负着重任的卫士。 “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 “丘园”:已荒废的家园。“束帛”:几束帛。“束帛戋戋”:是指一点点布帛。作为勇士解甲归田的安置费。“吝”:吝啬。 本段讲述勇士解甲归田,回到荒废的家园,虽然得到的安家费不多,可落个晚年安详的生活。 “白贲无咎”。 “白”:纯洁,一尘不染。“无咎”:无怨无悔,甘心奉献之意。 这最后一段总结了勇士一生纯洁无瑕的品质,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榜样。 本篇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甘愿奉献的英武勇士形象。阅读此文仿佛一位保家卫国的勇士,是那么高大,纯洁无暇的形象立在眼前。从舍车徒走,到把青春年华献给国家,又到发须斑白,才归田迎亲,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可得到的是一生平安,晚年吉祥的生活。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样的勇士精神,应当歌颂与倡导。这篇文章也是我国人物白描写作上的开山之作。短短几段,如同一篇小小说,却塑造出一位栩栩如生的勇士形象。
《贲》犹如一首诗,即诗中“赋”的写作手法。我们不妨把这篇文章恢复成诗体式来看一看。 贲其趾 舍车而徒 贲其须 贲如濡如 贲如皤如 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贲于丘园 束帛戋戋 白贲无咎 二十三、《周易》第二十三篇是《剥》文,为君子讲述警惕贫富,防微杜渐的道理 (原文) “()剥,不利有攸往。 剥床以足,蔑贞,凶。剥床以辨,蔑贞,凶。剥之,无咎。剥床以肤,凶。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译文) 二十三、“剥”的现象是不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比如床的脚退将要剥蚀坏掉,无视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凶险了。床身与床足的结合处将要剥落侵蚀坏,那就越加凶险了。若任其剥落侵蚀下去,也只能是咎由自取,无所怨就。若剥落侵蚀到整个床面,就更加凶险了。若能按秩序,凭借身份能力,受到荣耀,而无不利。可如今,丰硕的劳动果实,劳动者得不到,却被当官者马拉车载的攫取占有,而劳动者被伤害的已没有了存身之处。 (解读) “剥”在《辞源》解释为:“割裂”,“削”,“脱落侵蚀”等意。甲骨文里的本义是:“刻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