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五) (第3/4页)
不失掉爱。本段还是强调在位者(统治者)坚守爱民为本,有了爱民作为根本的行为准则,才没有灾祸发生,悔恨就消失了。 “赍咨涕泆,无咎。” “赍(jī)咨”:悲叹之声。“涕泆”:眼泪鼻涕。本句话意思是“忧思叹息得落泪流涕,就没有过失”。这寓意着时刻要有忧患意识,才不会出现过失。 本篇是讲述王者之道,王要勤劳忧思,既要勤政,又要把爱民作为根本,才不会有过失与灾祸。这无疑是先儒倡导的民本思想,再次说明儒学是《周易》作者创立的,而非是孔子创立。而本篇提到的“王假有庙”里的“庙”,反映了西周的宗庙文化。西周的宗庙祭祀,是最重要的礼仪。《仪礼》里有种种等级严格,程序繁琐的规定。宗庙祭祀非常隆重,场面盛大。周王主祭,诸侯助祭,济济多士分列,一切按部就班,响声沉重的镛钟,整齐舒缓的舞容,萧管编钟齐鸣,烟香缭绕烛光通明,人人肃穆无声。只有低沉凝练的歌声,祈祷祖先神明的福佑。《诗》里的“周颂”三十一篇,多数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如《清庙》、《维天之命》、《武》、《贲》、《我浆》等,都是祭祀文王的祭祷乐诗。我们知道了西周的宗庙礼仪,不难理解《周易》里说的“王假有庙”的道理了。让统治者凭借对宗庙祭祀礼仪的活动,来进行教化与聚拢人心,但更要体现在爱民这一宗旨与原则的基础上。而这里的宗庙活动,如同现在的国家,举行建国庆典那样,即使花费很多财力,目的是激励人民爱国与团结一心。 本篇里的“一握为笑”,“萃如嗟如”,“赍咨涕泆”是运用比喻。 《萃》文如诗的句子: 王假有庙 利见大人 有孚不终 乃乱乃萃 若号 一握为笑 萃如嗟如 无攸利 四十六、《周易》第四十六篇《升》文,论述国家上升发展,是硬道理 (原文)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允升,大吉。孚乃利用禴,无咎。升虚邑。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贞吉,升阶。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译文) “四十六、上升发展,非常亨通的事情,并利于德行高尚之人的效力;不用担忧,向南方发展,吉祥。 公平正义的发展上升,非常正确。把爱民作为根本,才利于四时之祭,没有过失。使那些落后空虚的城邑尽快发展上升起来。君王推行发展的方针措施,就通达顺利像拥有岐山那样吉祥而无咎害。前途光明,一步一步的上升发展。深谋远虑的思考,如何使国家发展上升,才有利于社会不停止的向前。” (解读) “升”:上升,升起。本篇题目立论的是“国家发展上升,是非常正确的事情,并有利于德行高尚的人出来效力,不用担忧,向南方开辟发展,正确。”这就是本篇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目标是朝着南方开辟发展,这里的“南征吉”符合西周中期开辟发展的历史背景。 “允升,大吉。” “允”:诚实,公平。这句话是说“公平正义的去发展上升,才是好事情。”这是承题目里的“南征吉”之意,所体现的是反对战争,应公平的去实现国家的发展与上升。 “孚乃利用禴,无咎。” “孚”:爱。“禴”(yuè):四时之祭。 本句依然是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爱民为根本。本句是说“有了爱民作为根本,才有利于四时之祭,没有害咎。 “升虚邑”。 “虚”:空虚,不真实。“虚邑”:落后的城市或地区。本段虽三个字,但讲述了一个道理,这是说通过国家的发展上升,也就把那些落后的地方带动起来。 “王用亨于歧山,吉,无咎。” 本段是借喻,借历史事件来说明道理,是借周人拥有岐山(周人的发祥地)享有封国地位,说明周初得民心而使国力不断的发展壮大。因周人有了岐山才有了根基,才有后来的大发展。这是借周王拥有岐山,是爱民的结果,爱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爱民是有利无害的事情。
“贞吉,升阶。” “阶”:台阶。本句是说“前途吉祥,应一步一步的上升发展。这是用台阶来比喻,国家上升发展,会一步一个台阶的那样上升。 “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冥”:昏暗,深远,深思。“冥升”:其意指深谋远虑的思考如何使国家发展上升。“利于不息之贞”,其意是“有利于不停止的向前发展”。有了坚持爱民的基本原则,又有发展的思考规划,自然国家上升发展才不会停滞。 本篇是阐述国家发展上升的道理,而中心是强调爱民作为立国的根本,才有利于大人的出现与效力,才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 本篇里的“王用亨于岐山”是借喻,“升阶”是比喻。 《升》文如诗的句子: 允升 大吉 升虚邑 王用亨于歧山 升阶 冥升 利于不息之贞 四十七、《周易》第四十七篇《困》文,是为君子讲述迷恋华贵,枷锁牢狱的道理,即论述君子身处官道上被身份名位,荣华富贵诱惑而产生的祸福依存关系 (原文)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劓刖,困于赤绂。乃徐有说,利用祭祀。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动,悔有悔,征,吉。” (原文) “四十七、能使处以困境险地,而转化为通达顺利,这是针对那些守正道的贤达的大人,才是吉祥而没有灾祸,有这种说法,岂能不相信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